第469章 脉·望 (9月1日)

>九月初的北京,暑气未消,却已掺进一丝不易察觉的秋爽。

>李念墨站在祈年殿巨大的圆形汉白玉基座上,掌心贴着冰凉微润的栏杆,目光却穿透了琉璃瓦的辉煌与游人的喧嚣。

>“爷爷,这里…像一根卡在喉咙里的细刺,”她轻语,指尖在栏杆上无意识地划过一道微不可查的弧,“地脉在流,但很涩,带着…陈旧的锈味。”

>李长庚蹲在一旁,打开的旧帆布背包里露出仪器冰冷的金属外壳,屏幕上跳跃的曲线正与孙女的感知无声印证。

--

九月初的北京,暑气未消,却已掺进一丝不易察觉的秋爽,像有人把薄薄的冰绡悄悄覆在燥热的空气上。天坛公园里,古柏森森,枝叶筛下细碎的金光,蝉鸣拖着长长的、慵懒的尾音,游人如织,举着相机,赞叹着祈年殿那直指苍穹的鎏金宝顶和蓝天下庄严的三重檐。

李念墨站在祈年殿巨大的圆形汉白玉基座边缘,一身素净的浅杏色棉麻长裙,长发松松挽起,几缕碎发被微风拂在颈侧。她像无数仰头瞻仰这古老祭天圣地的年轻女孩一样,掌心贴着冰凉微润的汉白玉栏杆。然而,她的目光却穿透了琉璃瓦的辉煌与游人的喧嚣,沉入一种旁人无法感知的幽邃。

“爷爷,”她声音很轻,如同耳语,只有蹲在她身侧的李长庚能听清,“这里…像一根卡在喉咙里的细刺。”她秀气的眉头微微蹙起,指尖在光滑冰凉的栏杆上无意识地划过一道微不可查的弧,“地脉在流,但很涩,带着…陈旧的锈味,还有一丝…很淡的酸腐气。”

李长庚蹲在一旁,打开的旧帆布背包里露出几台仪器冰冷的金属外壳和缠绕的数据线。他戴着一副半框眼镜,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专注,手指快速地在其中一台巴掌大的设备上点按着。屏幕上,原本应呈现规律波动的复杂地磁能量图谱,此刻却清晰地显示出一段异常平缓、甚至微微下挫的曲线,正与孙女那近乎直觉的感知无声印证。

“能量传导阻滞点,确认存在。”李长庚的声音低沉而平稳,带着学者特有的严谨,“磁场读数比预估模型低了百分之三点七,次声波背景频率有轻微畸变。念墨,锈味和酸腐…具体方位?”

念墨闭上眼,长长的睫毛在瓷白的皮肤上投下浅浅的阴影。她缓缓地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,仿佛要将这古老祭坛沉淀了数百年的气息都纳入胸中。再睁眼时,她的瞳孔深处似乎有极淡的银辉流转,视线精准地投向祈年殿东南角一根巨大的蟠龙金柱下方,靠近基座与广场石板衔接的阴影处。

“那里,”她几乎是用气声说,“像一块淤青。”

李长庚立刻调整手中一个火柴盒大小的微型探测器角度,对准念墨所指的方向。屏幕上,代表能量异常的红色区域瞬间加深、放大。他另一只手迅速从背包侧袋抽出一个硬壳笔记本,用一支老式的英雄钢笔飞快记录着坐标和能量特征参数,笔尖划过纸页发出沙沙的轻响。阳光落在他花白的鬓角和专注的侧脸上,镀上一层暖金,与背包里那些冰冷的现代仪器形成奇异的和谐。

“记下了。淤青…很形象的描述。”李长庚合上笔记本,抬头看向孙女,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和心疼,“感觉怎么样?消耗大不大?”

念墨轻轻摇头,唇角弯起一个浅浅的、安抚的弧度:“还好,爷爷。这里的‘气’虽然滞涩,但根基很正,很沉厚,像…沉睡的巨龙,那点淤青只是疥癣之疾。”她说着,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那根蟠龙金柱,柱身上历经风霜雨雪却依旧栩栩如生的龙鳞似乎在阳光下微微翕动。一股源自大地深处的、无比古老而磅礴的意志,如同沉睡巨龙的悠长呼吸,隐约与她自身的灵觉产生着共鸣。这让她感到一种奇异的安心,也让她更清晰地感知到那处“淤青”的突兀与不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