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又看向州府主官:“至于高等学府,可建在城郊开阔地,按工、农、商、科、医分类,每个州府建2至5所——城郊地价低、场地大,方便建工坊、试验田、医馆实训区,18至25岁的学子能在学府里学真手艺,将来好撑起中原的各行各业。”
小主,
陈谨立刻应声:“安西府商道多,臣会让每个乡、镇商道旁至少建两所初等学堂、一所中等学堂,预留十倍空地;城郊选三块荒坡,分别建工科、农科、医科高等学府,剩下的名额往后再补,定不辜负中原百姓的期待。”
叶尘满意点头:“学堂老师从清廉官员、退休老吏、有一技之长者中选,系统会筛选履历清白、技艺过硬者,州府负责考核——朕要的不是‘先生’,是能教孩子种地、算账、看病的‘实用师傅’;更要的不是‘临时学堂’,是能容下中原往后十年、二十年孩童的‘百年校址’。”
四、第三策:集资共建民生事,官民同心筑根基
“建学堂要预留十倍容量,需银钱、需工匠,单靠朝廷不够。”叶尘放下第二份新政稿,拿起第三份,“第三策,鼓励集资——乡绅、商贾、名流、朝堂要员,均可出资筹建学堂、医馆、驿道,五年内务必建完,但有三条规矩:
一不摊派,全凭自愿;二不敛财,所有款项需在系统登记用途,账目实时公开,比如捐银千两,要写明是建中原乡道旁的教室,还是买城郊学府的桌椅;三不越权,出资者可在学堂门口立碑留名,却不得干涉教学内容、先生任免。”
一名商贾出身的官员上前:“陛下,若有人借集资之名抬高建材价格、强拉商户赞助,损害中原百姓的利益……”
“按贪腐论处。”叶尘语气冷冽,“系统会建‘集资功德榜’,每月更新出资名单、金额、用途,让天下百姓监督;出资超千两的,可参与地方商道规划,但需遵守商税新规;朝堂官员出资需申报家产来源,严禁用公款充数——谁要是敢借‘建校’谋私,朕绝不轻饶,定要还中原一个清明的集资环境。”
叶靖突然开口:“臣的武器工坊虽不对外售卖兵器,但每月有锻造盈余,愿拿出三成资助安西府学堂建设,先给城郊高等学府建两座实训工坊,让中原的学子能早日学到真手艺。”八位兄长也纷纷附和,愿从俸禄中捐出部分银两,给中原乡道旁的初等学堂买桌椅,让孩子们能坐得安稳。
叶尘笑着点头:“父亲和兄长带了好头。集资不是‘捐钱买名’,是帮百姓建‘能住十年、二十年’的学堂——今日你们帮中原百姓预留校址,来日百姓的孩子在学堂里成才,商路通了、产业兴了,你们的工坊、生意,自然也会更好,中原的根基也会更稳。”
五、第四策:医病分级免负担,百姓安康无后忧
“百姓最怕两桩事:一是孩子没钱读书,二是自己没钱治病。”叶尘拿起第四份新政稿,声音里带着共情,“第四策,五年内实现百姓基础病全免费,重大疾病按六成免费——基础病包括风寒、咳嗽、腹泻、跌打损伤等常见症;重大疾病如肺痨、恶疮、中风、难产等,朝廷担六成费用,余下四成可自筹,实在贫困者,通过系统申请救济,要让中原的百姓都能看得起病。”
太医院院判连忙上前:“陛下,药材、医馆如何筹备?中原地域广阔,恐难在五年内覆盖所有县域……”
“系统已有明细。”叶尘指了指界面,“每个县域建10所医馆,就建在学堂附近——乡、镇商道旁的学堂边,再添一所医馆,既方便学子看病,也方便周边百姓;州府建5所大型医馆,均由朝廷拨款筹建;药材从太医院统购,按成本价调配,严禁医馆加价;医生从太医院选派、地方名医招募,系统考核医术医德,不合格者一律不用,绝不让庸医耽误中原百姓。”
他看向县域官员:“医馆需配‘病历系统’,患者病情实时记录,避免误诊漏诊;每月需通过系统上报接诊数、药材消耗,若有药材短缺,可直接申请调拨。朕不要‘纸上医馆’,要每个中原百姓生病时,走几步就能到医馆,不用为诊费、药费发愁——只有百姓身子健了,才能安心种地、生孩子,学堂的预留名额,才不会空着,中原才能人丁兴旺。”
一名来自凉地的县域官员眼眶微红:“陛下,去年凉地大旱,有农户因风寒没钱治,拖成了肺痨……有了此策,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事了,往后中原百姓日子好了,定会多生孩子,学堂的十倍容量,怕是还不够用。”
叶尘笑了笑:“不够用更好,说明中原百姓日子真的安稳了。今日散朝后,县域官员立刻对接医馆选址,就挨着学堂建,缺银钱、缺工匠,随时向州府、朝堂申请,不得拖延,要让中原的每一寸土地上,都有医馆守护百姓。”
六、第五策:退役战士有保障,为国效力无牵挂
“最后一策,给为中原流血的战士。”叶尘拿起第五份新政稿,语气郑重得让所有人屏息,“即日起,所有战士退役后,每月享受五两基本生活费;州县需优先录用至衙署、巡检司、学堂等岗位,并安排岗前培训——教文书、教巡检流程、教基础算术,确保他们能胜任新岗位;若自主择业,按服役时间给补偿:满三年补五十两,满五年补百两,满十年补两百两,且可免税经商三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