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忆居的清晨,巷口的梧桐叶被风卷着落在石桌上,叶尘正整理着职场进阶案例的收尾笔记,院门口突然传来一阵叹气声——是之前来咨询过的周明,他身边站着两个愁眉苦脸的同事,一个手里捏着皱巴巴的薪资条,一个对着手机里的“加薪申请模板”发呆。
“叶尘小哥,这次真的得靠你们了!”周明苦笑着指了指两人,“这是技术部的老杨和销售部的陈璐。老杨在公司干了五年,技术扎实,可薪资三年没涨过,每次提加薪都被主管以‘业绩不突出’打发;陈璐刚入职一年,业绩不错,但不知道怎么和领导谈加薪,写了好几次申请都没敢交,怕被拒绝。”
他的话音刚落,石桌上的凡尘镜突然泛起耀眼的金色光,像职场里的薪资勋章,明亮却带着一丝渴望。镜中浮现出一幕幕画面:
老杨的工位上,他正对着电脑调试代码,屏幕上是刚修复的系统漏洞——这是他这周解决的第三个紧急问题,可薪资条上的数字和三年前几乎没差,他拿着薪资条去找主管,主管只说“公司今年预算紧张,你的工作都是本职内的,没什么额外贡献”,他只能默默走回工位;
陈璐的办公桌前,她对着“加薪申请”反复修改——申请里只写了“自己业绩达标,希望加薪”,没提具体的业绩数据,也没说自己为公司创造的价值,写了又删,删了又写,最后还是把申请存进了文件夹,不敢发送;
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会议室里,一位叫赵鹏的市场专员正在和领导谈加薪——他刚完成一个大项目,为公司带来了500万的营收,可谈的时候只说“自己辛苦了很久,希望涨点工资”,没拿出具体的营收数据和自己的核心贡献,领导犹豫了半天,说“再看看后续表现”,加薪的事不了了之。
仙力指南的虚影缓缓展开,系统的声音比以往更具现实感:
【检测到凡间“薪资提升阻碍”危机。价值量化、谈判技巧、增值路径三类核心能力缺失,导致“薪资倒挂、加薪无果、付出与回报不对等”。需宿主们解决9起典型案例(每类场景3起),完成“价值锚定”“谈判落地”“能力增值”三重目标——以仙力破薪资困局,以凡人筑增值阶梯,让上班族的付出被合理定价,实现薪资与能力的匹配,方可开启“薪资增值仙纹”。】
“不是你们不值钱,是没让公司看到‘你的价值值多少钱’。”郑蓉看着老杨手里的薪资条,“老杨你三年没涨薪,是因为没把‘解决紧急问题’‘优化系统效率’这些贡献量化成‘公司收益’;陈璐你不敢谈加薪,是因为没准备好‘业绩证据’,不知道怎么说清自己的价值;赵鹏谈崩,是因为没抓住‘核心贡献’,只说‘辛苦’,却没说‘带来了多少营收’。”
叶尘点头,给三人各倒了一杯热豆浆:“薪资不是‘求来的’,是‘谈来的’,更是‘靠能力挣来的’。比如量化价值,要把工作成果和公司收益挂钩;谈加薪,要准备好‘证据链’,选对时机;增值路径,要知道自己该提升哪些能力,让自己更‘值钱’。我们的仙力要当‘计算器’,帮你量化价值;要当‘谈判桌’,教你怎么谈加薪;更要当‘成长地图’,帮你找对增值方向。”
柳若雪望着镜中会议室里失落的赵鹏,轻声说:“很多上班族都觉得‘只要努力干活,公司就会主动涨薪’,可现实是,你不主动说清自己的价值,公司可能永远看不到。这次,我们要让你们知道,合理的薪资是对能力的认可,主动争取是职场人的必修课。”
传送阵的莹光变成了明亮的金色,像薪资单上的数字。九人分成三组,带着“帮上班族实现薪资增值”的目标,奔赴凡间的技术工位、销售办公桌与公司会议室。
一、技术工位的“价值”:隐形的贡献,显性的量化
负责“价值量化能力”组的叶尘、郑蓉和玲玲,跟着老杨回到了他的技术工位。工位上摆着厚厚的技术手册,电脑里存着他三年来修复的漏洞记录、优化的系统代码,可这些都被他当成“本职工作”,从没整理过。老杨正对着屏幕上的系统后台数据发呆——他上周优化了数据库查询语句,让系统响应速度提升了30%,可他不知道这能为公司节省多少成本。
“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干活,解决了不少问题,可主管总说‘没看到突出贡献’。我也不知道怎么说,总不能每次都跑去说‘我又修了个漏洞’吧?”老杨挠着头,一脸无奈。
郑蓉拿过老杨的漏洞记录,翻了几页:“你看,你去年修复了12个高危漏洞,每个高危漏洞如果被攻击,可能导致公司系统瘫痪,损失至少几十万;你优化的数据库,让系统响应速度提升30%,用户体验变好了,月活跃用户增加了5%,这背后都是真金白银的收益。你要把这些‘隐形贡献’量化成‘具体数字’,让主管看到你的价值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老杨愣了愣:“还能这么算?我以前从来没想过这些修复和优化能和‘钱’挂钩。”
玲玲悄悄在老杨的电脑和漏洞记录上注入了一道仙力。很快,电脑屏幕上自动生成了“价值量化表”——“修复高危漏洞12个,预估为公司避免损失300万元;优化数据库查询,系统响应速度提升30%,用户留存率提升8%,间接带动营收增长100万元;开发自动化运维脚本,减少人工操作时间50%,每年节省人力成本20万元”;漏洞记录和优化记录里,每一项工作后面都自动标注了“预估价值”和“数据来源”,比如“修复漏洞的损失参考行业平均攻击损失数据”“用户留存增长参考公司用户营收转化模型”。
“这、这也太专业了!”老杨看着“价值量化表”里的数字,眼睛一亮。他没想到自己的工作竟然为公司创造了这么多价值,以前总觉得“技术工作看不到直接收益”,现在才知道,每一次修复和优化都是在为公司省钱、挣钱。
“你看,把贡献量化成数字,主管就不会觉得你的工作‘没突出贡献’了。”叶尘笑着说,“我们再帮你整理一份‘年度价值报告’,把这些量化的价值按‘避免损失’‘提升营收’‘节省成本’分类,附在加薪申请里,再找个合适的时机和主管谈,成功的概率会大很多。”
接下来的几天,叶尘和郑蓉每天都来工位陪老杨整理“价值报告”——教他怎么从公司的财务数据、用户数据里找“价值依据”,比如用“用户月均消费额×用户增长数”计算间接营收;教他怎么用图表展示价值,比如用柱状图对比“优化前后的系统响应速度”,用折线图展示“用户留存率的变化”,比纯文字更有说服力;还教他怎么把“本职工作”和“额外贡献”区分开,重点突出“超出本职的增值部分”,比如“主动开发自动化脚本,不是领导安排的任务,却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