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0章 成人夜校

润疆的暮色刚染黄波斯麦的麦茬,

流沙农站的灯就亮了起来。

三盏墨家造的植物油灯挂在屋檐下,

把“成人夜校”的木牌照得清清楚楚。

牌下的空地上,

十几张木桌摆得整整齐齐,

桌前围满了农妇和牧民,

手里都攥着粗麻布缝的书袋,

里面装着李墨学官送来的《民生简易课本》。

王二嫂揣着个陶碗挤在人群里,

碗里还剩小半碗没喝完的羊奶。

她前天去交粮,

小吏拿着账册说“亩产三石,

税缴一石二”,

可她明明听陈农官说过,

润疆新田免三年租税,

就算缴也只收一成。

可账册上的字她一个不认识,

只能咬着牙交了粮,

回来躲在被子里哭了半宿。

“二嫂,你也来了?”

阿木的媳妇古丽燕凑过来,

手里拿着根芦苇笔,

“俺家阿木说,

夜校教‘粮’‘税’‘亩’这些字,

学了就不怕小吏糊弄咱们。”

王二嫂抹了把眼角,

声音发哑:

“可不是嘛!

前天交粮被坑了半石,

要是认识字,

能让他骗去?

陈农官说‘百姓识字才不受欺’,

这话真是说到俺心坎里。”

这时,

李墨学官和教书先生赵书走了过来,

赵书手里捧着一摞课本,

封面上画着农妇在灯下认字,

旁边写着“识一字,避一坑”:

“乡亲们静一静!

夜校开课了,

咱们今晚先学三个最有用的字——

‘粮’‘税’‘亩’,

学完就能看交粮账册,

谁也骗不了咱们!”

人群里立刻响起掌声,

有个农妇喊:

“赵先生,快教吧!

俺上次卖麦,

商队说‘一石麦换半匹布’,

俺怕他少给,

一直盯着秤呢!”

一、灯下识“粮”:笔画连收成,农妇开窍

赵书走到木板黑板前,

拿起木炭笔写了个大大的“粮”字:

“大家看这个字,

左边是‘米’,

右边是‘良’,

意思是好的米麦,

是咱们流血流汗种出来的。”

他指着课本插图,

上面画着粮储库和堆成山的麦袋,

“润疆今年收了五百万石粮,

这‘石’是计量单位,

一石等于十斗,

一斗能装咱们两陶碗麦。”

王二嫂赶紧举起手:

“赵先生,

俺家五亩地收了二十五石麦,

是不是就是二百五十斗?”

“对!”

赵书笑着点头,

“二嫂算得准!

记住‘一石十斗’,

以后卖粮、交粮,

先算清楚自己有多少,

就不会被蒙。”

古丽燕也问:

“那‘亩产五石’是啥意思?

俺家三亩地收了十五石,

是不是就是亩产五石?”

“没错!”

李墨学官接过话头,

“‘亩’是地的大小,

‘产’是收的粮,

亩产五石就是一亩地收五石麦。

陛下有旨,

润疆新改良的盐碱地,

前三年每亩只收一成税,

也就是亩产五石,

税只缴五斗,

谁多要就是骗咱们!”

王二嫂心里咯噔一下——

她亩产五石,

小吏却收了她一石二,

足足多收了七斗!

她攥紧拳头,

指甲掐进掌心:

“先生,

要是小吏多收税,

俺们能跟他理论吗?”

“当然能!”

赵书指着“粮”字,

“这粮是咱们种的,

税是陛下定的,

认了字,

拿着账册去农站找陈农官,

一查就清楚,

小吏再也不敢乱要!”

接下来学写“粮”字,

王二嫂学得格外认真。

她用芦苇笔蘸着水,

在木桌上一笔一划地写,

“米”字旁写得歪歪扭扭,

“良”字的点总掉在旁边。

古丽燕凑过来帮她:

“二嫂,‘米’字要写得窄点,

‘良’字的横要平,

你看俺这样写。”

王二嫂跟着学,

写了十几遍终于像样了。

她看着桌上的“粮”字,

眼泪又差点掉下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