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7章 教育盘点:五年内建学堂10万所,80%百姓能认100字

咸阳教育署的晨光,

透过雕花木窗落在摊开的账册上,

李墨学官的手指划过密密麻麻的数字,

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:

“陈农官,曹主事,

咱们算完了!

五年内,

大秦共建成学堂10万所——

流动学堂车3000辆,

双语学堂8000所,

银发班5000个,

童蒙班8.4万所,

覆盖关中、润疆、北境、岭南所有村落!”

陈农官放下手里的农书,

凑过来看着账册上的红圈:

“80%百姓能认100字?

这数准吗?

五年前,

西域能认‘大秦’二字的都不足10%!”

曹平扛着新造的活字模板走进来,

模板上“教育惠民”四个字还沾着墨:

“准!

巧成城五年印了500万册活字课本,

每本都有领用记录;

各部落的识字考核册,

俺们墨家也帮着统计,

润疆的伊布拉欣部落,

连70岁的阿古拉都能写‘家书’了,

这数还能有假?”

李墨拿起一本泛黄的《民生课本》,

封面上的波斯麦插图都快磨平了,

是五年前第一批手抄本:

“还记得五年前,

黑沙岭的古丽只能看先生抄的残本,

现在她都能教部落娃认‘农械’‘粮储’了——

这10万所学堂,

500万册课本,

不是数字,

是一个个百姓的‘识字故事’。”

一、学堂遍地:从毡房到城郭,墨香满大秦

李墨的话刚落,

窗外传来马蹄声,

巴图骑着马赶来,

马背上驮着草原双语学堂的账册:

“李学官!

呼伦贝尔草原又建了20所双语学堂,

现在每个部落都有‘识字角’,

小术律都能帮着译《秦律》了!”

“巴图!

你来得正好!”

陈农官笑着招手,

“说说草原的学堂,

五年前你还在学写‘马’字,

现在都成太学博士了!”

巴图摸着账册上的匈奴文,

眼里满是感慨:

“五年前,

草原只有3辆流动学堂车,

先生要骑着马走半个月才能到一个部落;

现在,

每50里就有一所双语学堂,

活字课本直接送到毡房门口,

阿古拉大叔的孙子,

三岁就会念‘粮安大秦’!”

曹平突然想起什么,

从怀里掏出张图纸:

“俺们墨家还造了‘便携学堂箱’,

里面装着活字模板、小黑板、课本,

牧民带着就能在牧场开课,

去年北境丁零部落,

用这箱子教出了50个能写文书的娃!”

李墨翻出润疆的记录册,

指着“王二嫂夜校”的条目:

“润疆更热闹!

王二嫂的成人夜校,

五年教了3000个农妇认100字,

现在她们能帮农站记粮账、

看堆肥说明书,

比老秦户还麻利!”

陈农官接过记录册,

看到“伊布拉欣村吏班”时笑了:

“这小子,

五年前连‘税’字都不认识,

现在教新户认字,

还编了《西域识字口诀》,

润疆新户的识字率都超85%了!”

二、课本随行:活字印出希望,知识跨山海

曹平拍了拍活字模板,

话题转到课本上:

“要不是活字印刷,

500万册课本根本印不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