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管他知道司马俱可能会反对,但管承仍坚定地说:“无需他的同意。”

徐和提醒道:“临阵不和是大忌。”

但管承回应道:“司马俱一直想要与泰山的臧霸部合并,而我们选择了张燕。

在关于青州和徐州的未来发展上,我们意见不合。”

他强调:“我选择的路线是为了我们的未来发展。”

在之前的投票中,管承和徐和的意见得到了支持,因此他们必须按照此计划执行。

形势逼人,管承决定抛弃一切顾虑。

他坚决表示:“如果不愿意行动,就让他留在青州等死。”

这一强硬的态度,使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惊。

徐和握紧了拳头,经过深思熟虑后,也只能接受这个残酷的决定。

夜晚,他们向司马俱提出计划。

但正如管承预料的那样,司马俱并不赞同他们的建议。

管承果断地回应:“既然如此,我们各自为战。”

随后离开了大殿。

徐和陷入了困境,不知道应该支持哪一方。

司马俱给他提出了两个选择:去太行山或是随他去泰山。

在询问关于军中老弱妇孺的问题时,司马俱毫不客气地回应:“他们的问题你自己解决,首先要顾全大局。”

徐和犹豫片刻后,决定跟随管承前往太行山汇合。

司马俱警告他们:“过于仁慈只会带来灾难。”

在渤海郡的宁津县,袁谭的军队在此驻扎。

一名传令兵匆忙报告:“青徐黄巾军突然兵分三路,其中一路按兵不动,一路南下往泰山方向,最后一路突然东进往海边行进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袁谭对此感到困惑不解,询问身后的审配:“先生,你知道黄巾军为何要这样做吗?”

审配沉思后回答:“具体原因不重要,公子只需守住宁津即可。”

临行前,袁绍的命令是驻守宁津并禁止黄巾军士越过边地。

审配提醒袁谭要以不变应万变。

与此同时,在渤海郡靠近海边的阳信县,袁尚的部队驻扎在此。

突然有士兵报告:“青徐黄巾军兵分三路,其中一路兵马正向我们这边移动!”

袁尚听闻黄巾军逼近。

他轻蔑地笑道:“即便千人来,也必千人去。”

随即下令各部兵马严阵以待,一旦发现黄巾军踪迹,立即出兵征讨。

在中山郡的安喜县,华雄奉命驻守。

这里是中山的东部门户。

他疑惑为何预期的黄巾军未出现,并派人去询问在浦阴县的胡轸。

正当华雄疑惑时,有士兵急报,称黄巾军出现了。

华雄立刻振奋精神,登上山林高地眺望,只见远方地平线上尘土飞扬。

华雄瞥见烟幕下狼狈前行的黄巾士卒。

他们头裹黄巾,奔波劳碌,被渤海军士穷追不舍。

他立刻下令全军出击,接应他们。

数千兵马如猛虎般从林间跃出,直奔前方。

此时,徐和正带领人马仓皇闯入中山郡安喜县境内,看到前方又有兵马杀出,叫苦连天。

前有拦截,后有追兵,他以为自己今日难逃一死。

但部下们不愿就此放弃,他们劝徐和为了死去的弟兄们而战。

之前,为了让徐和越过宁津县袁谭的防线,黄巾军中超过五十岁的人马主动出击攻打袁谭,吸引了他的主力,才让徐和成功突围。

虽然一直在逃亡,但他们看到了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