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论“绝对计划”在非线性时空结构下的荒谬性及对个体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——基于寰宇尺度的大数据实证分析》
作者署名处是一片空白。
莉维娅的眉头皱得更紧了。匿名论文?还挑战“绝对计划”的价值?她带着学术批判的心态开始阅读,准备找出其中的逻辑漏洞予以驳斥。
然而,越是读下去,她的脸色就越是难看。这篇论文的论证极其刁钻,引用了大量她无法立刻验证的跨维度观测数据,并且构建了一套极其复杂的、自洽的诡辩逻辑。它并非直接否定计划,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严谨的推演,最终得出一个结论:过度依赖静态计划,会扼杀应对宇宙真正不确定性所必需的“灵性混沌”,而后者才是突破性创新的源泉。
她试图用自己熟悉的逻辑框架去反驳,却发现自己的每一个论点,似乎都早已被论文预设的反驳路径所针对,就像陷入了一个精心编织的蛛网,越是挣扎,束缚得越紧。
“荒谬!”莉维娅低声斥道,但她的声音缺乏平时的底气。她放下论文,目光再次落到那还在闪烁着粉紫光芒、鼓吹“躺平”的水晶球上。
计划表的电子版本在水晶球里变成了鼓励懒散的口号。
一篇匿名论文在用她无法立刻彻底驳倒的逻辑,攻击她的人生信条。
这两件事同时发生,是巧合吗?
一种被针对、被戏弄的感觉,混合着学术观点受到挑战的愤怒,以及核心信念被动摇的不安,开始在她心中酝酿。她感觉自己的脸颊有些发烫,呼吸也变得略微急促。书房里那种绝对的宁静被打破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烦躁的、无形的压力。
她猛地站起身,试图通过踱步来平复情绪。但目光所及,书架上整齐的书籍、桌面上角度精确的文具,此刻都仿佛在无声地嘲讽着她——如果计划本身是“荒谬”的,那维系这一切的秩序,意义何在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