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章 汉昭帝刘弗陵:临危受命,却稳住了父亲留下的烂摊子

公元前87年,长安城未央宫的空气凝重得像块浸了水的棉絮。汉武帝刘彻躺在床上,枯瘦的手指攥着一个八岁孩子的手,眼神里最后一点光忽明忽暗。这位打了一辈子仗、搞了一辈子改革的铁血帝王,此刻终于承认自己快扛不住了——他得给这个被自己折腾得半残的帝国,找个靠谱的继承人。

被他攥着手的孩子叫刘弗陵,是汉武帝最小的儿子。谁也没想到,这个连字都认不全的娃娃,会成为大汉王朝的救火队员。更没人想到,他短短十三年的帝王生涯,会比那些在位几十年的老油条还让人惊艳。

汉武帝选继承人的过程,比后宫争宠还狗血。原本的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被逼自杀,二儿子早死,三儿子刘旦蹦跶得太欢(主动上书要进京保卫皇宫,明摆着抢皇位),被汉武帝一脚踹回老家;四儿子刘胥是个肌肉猛男,天天跟熊打架,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。最后筛来筛去,只剩下钩弋夫人所生的小儿子刘弗陵。

《汉书·昭帝纪》里说这孩子年五岁,壮大多知,意思是五岁就长得壮实,还特别聪明。汉武帝越看越喜欢,觉得这小子跟自己小时候特像,于是偷偷画了幅周公辅成王的画,暗示大臣们以后要好好辅佐刘弗陵。

但老狐狸做事向来留一手。他怕自己死后,年轻的钩弋夫人变成第二个吕后,居然找了个由头把钩弋夫人赐死了。这操作把大臣们吓得肝颤——为了让小皇帝顺利上位,亲妈都能牺牲,还有啥干不出来?

公元前87年二月,汉武帝咽下最后一口气。临终前,他指定了四位辅政大臣:大司马霍光、车骑将军金日磾、左将军上官桀、御史大夫桑弘羊。这四个人,一个是汉武帝的亲信侍卫队长,一个是匈奴降将(忠诚度经过考验),一个是老牌勋贵,一个是理财高手,看似搭配合理,实则各怀心思。

八岁的刘弗陵就这样被推上了皇位,是为汉昭帝。登基那天,他穿着不合身的龙袍,看着底下黑压压的人群,估计心里还在想:早知道当皇帝这么麻烦,还不如在宫里玩泥巴呢。

汉昭帝即位头几年,朝堂上热闹得像菜市场。四个辅政大臣表面哥俩好,背地里互相使绊子。金日磾比较识趣,知道自己是匈奴人,根基不稳,所以一直低调做人,没过两年就病死了。剩下的三个,开始了明刀暗枪的较量。

霍光,霍去病的弟弟,汉武帝的骨灰级粉丝。这人最大的特点是谨慎,《汉书》说他出入禁闼二十余年,小心谨慎,未尝有过。汉武帝临终前把小皇帝托付给他,等于给了他尚方宝剑。但他知道,想稳住局面,光靠先帝遗命不行,还得有真本事。

上官桀,跟霍光本来是亲家(霍光的女儿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),刚开始俩人合作挺愉快。但上官桀野心大,想让自己六岁的孙女(也就是霍光的外孙女)当皇后,霍光直接怼回去:孩子太小,不合适。就这事儿,俩人情分彻底掰了。

桑弘羊,汉武帝时期的财务部长,盐铁专营、均输平准这些政策都是他搞出来的。这人本事大,但脾气也大,觉得自己功劳第一,看霍光不顺眼——凭啥你霍光一个侍卫队长能当老大?

三个大佬斗得不可开交,八岁的汉昭帝成了摆设?表面看是这样,实际上这孩子心里跟明镜似的。有一次,上官桀联合汉武帝的女儿鄂邑长公主,想搞掉霍光,居然伪造了燕王刘旦(就是那个想抢皇位的老三)的上书,说霍光谋反。

奏疏递上去的时候,霍光正在休假,上官桀以为能趁机发难。没想到汉昭帝看完奏疏,压根不搭理。第二天霍光回来,吓得免冠谢罪,汉昭帝却说:大将军别慌,这奏疏是假的。你检阅部队才几天,燕王远在北方,怎么可能这么快知道?再说了,你要是想谋反,还用得着这么麻烦吗?

这番话一出来,满朝文武都惊了。这时候的汉昭帝才十四岁啊!《昭帝纪》里没细说他怎么分析的,但光这判断力,就比他那几个叔叔强多了。上官桀他们还不死心,想趁着汉昭帝生病发动政变,结果被汉昭帝和霍光提前察觉,一锅端了。鄂邑长公主和燕王刘旦自杀,上官桀、桑弘羊被灭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