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章 汉平帝刘衎:"娃娃皇帝"的悲催命运,西汉亡矣

《汉书·平帝纪》里写这事:元始元年春正月,越裳氏重译献白雉一,黑雉二,诏使三公以荐宗庙。看着挺正经,其实全是王莽自导自演的戏码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除了玩祥瑞,王莽还特别会百姓。平帝刚登基那会儿,各地闹灾荒,王莽就上书,说自己要捐钱一百万,田三十顷,用来救济灾民。大臣们一看领导都捐了,也纷纷跟着捐,一时间搞得好像满朝都是清官似的。他还下令,在长安城里盖了不少房子,给贫民居住,又减免了灾区的赋税。

这些事,《汉书》里都有记载:罢安定呼池苑,以为安民县,起官寺市里,募徙贫民,县次给食。至徙所,赐田宅什器,假与犁、牛、种、食。(《汉书·平帝纪》)——把皇家的园林改成县,给贫民盖房子,还发田宅、农具、种子,听起来简直是活菩萨。

但老百姓不知道的是,王莽做这些事,花的都是国家的钱,赚的却是他自己的名声。他就像个精明的商人,用一点点小恩小惠,换来了天下人的拥护,顺便把平帝这个正主彻底边缘化了。

平帝这时候在干嘛呢?他大概还在宫里学习。王莽特意找了几个给平帝当老师,教他读经史子集,其实就是想把他培养成一个只会读书的傀儡。史书里几乎没记载平帝说过什么话,做过什么决定,他就像个透明人,存在感还不如王莽身边的一个侍卫。

有时候,平帝可能也会想家,想他那个被留在中山国的母亲卫姬。但他不敢说,因为王莽早就把他身边的人全换成了自己的亲信,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。有一次,他偷偷跟身边的太监打听母亲的消息,结果这事儿被王莽知道了,没过多久,那个太监就去世了。从那以后,平帝再也不敢提母亲了。

一个孩子,在本该撒娇、玩耍的年纪,却被囚禁在权力的牢笼里,每天看着一个假惺惺的权臣在自己面前表演,还要装作很配合的样子,这日子过得有多憋屈,可想而知。

随着平帝慢慢长大(虽然也就十一二岁),王莽觉得,光控制朝政还不够,得把关系搞得更一点。怎么搞?联姻。

元始三年(公元3年),平帝11岁了,按古代的规矩,差不多可以娶媳妇了。王莽一想,这好啊,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平帝,自己就成了国丈,地位更稳固了。

但他还是老套路,先假意推辞。朝廷里讨论选皇后的事,大臣们纷纷推荐王莽的女儿,王莽却说:我女儿资质平庸,不配当皇后,还是从别的宗室里选吧。这话一出口,老百姓(其实都是王莽安排的人)不干了,每天都有上千人跑到皇宫门口上书,说安汉公的女儿不做皇后,谁配做?

最后,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诏:那就选安汉公的女儿吧。王莽又推了几次,然后顺应民意,同意了。

《汉书·平帝纪》记载:诏立皇后王氏,即安汉公莽女也。就这么一句话,背后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战。

婚礼办得那叫一个隆重,光聘礼就花了黄金二万斤,钱二万万。王莽还特意把其中一部分钱拿出来,分给了底层老百姓和宗室里的穷人,又是一波爱民如子的操作。

但谁也没想到,这场看似美满的联姻,却成了平帝命运的转折点。

平帝虽然年纪小,但也不是傻子。他慢慢明白,自己这个皇帝当得有多窝囊,母亲被软禁,身边全是王莽的人,连娶个媳妇都是王莽安排的。他心里肯定憋着气,只是不敢发作。

元始五年(公元5年),平帝14岁了,到了可以亲政的年纪(虽然在王莽眼里不可能)。这一年的腊月初八,宫里举行宴会,平帝可能是喝了点酒,也可能是实在忍不住了,当着王莽的面,脸色很难看,嘴里还嘟囔了几句不满的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