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5章 宋太祖赵匡胤:“陈桥兵变”黄袍加身

随着赵匡胤在战场上屡立奇功,他在军中的威望越来越高,手中的权力也越来越大,渐渐成为后周军队中举足轻重的人物,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,掌管着后周最精锐的禁军。

公元960年正月初一,后周君臣正在欢庆新春佳节,突然传来急报:辽朝联合北汉十余万人马,挥兵入侵。小皇帝柴宗训年幼,皇太后不知所措,宰相范质等人商议后,决定派遣赵匡胤率军前去迎击。

赵匡胤率领大军离开开封,向北进发。走到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时,天色已晚,赵匡胤下令就地安营扎寨。当晚,军中一片寂静,唯有篝火噼啪作响。有个叫苗训的人,精通天文,他与门徒夜观天象时,故作惊讶地发现天上出现了奇怪的景象——红日之下又有一日,两日共悬天上,四周黑光隐烁,经久不退。众人纷纷猜测,这是不是预示着要改朝换代了?

此时,一群将领悄悄聚集在赵光义的大帐中,开始密谋。赵普反复说道:“小皇帝年幼无知,我们拼死拼活为他打仗,到头来还不知落个什么下场呢!只要我们拥立赵点检作皇帝,大家就都是开国元勋,就可以永保富贵了!”众将一听,群情激昂,纷纷表示赞同。赵光义虽表面推诿,实则默许了此事。

小主,

次日清晨,赵匡胤还在睡梦中,就被外面嘈杂的声音惊醒。他急忙出帐查看,只见一群将领手持兵器,围在大帐前,齐声高呼:“现在朝中无主,我们要太尉作天子!”还不等赵匡胤回答,高怀德就从赵普身后转出来,几步来到赵匡胤身后,迅速把一件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他身上。众人一起跪地,山呼万岁,并将赵匡胤拉上坐骑。

赵匡胤假装惊慌失措,要取下黄袍,但被高怀德按住。他见时机已到,便严肃地说道:“各位兄弟,你们自己贪图一时富贵,要立我为天子,这不是害我吗?如果你们真心让我当皇帝,需答应我几个条件,否则我宁死不从。”众将高呼:“愿听指挥。”赵匡胤接着说:“我本是太后、恭帝的臣下,你们不得冒犯他们;朝中大臣,本都是我的同僚,你们不得凌辱;朝廷的府库,百姓的家,你们也不得强扰侵犯。遵令者有重赏,谁若违犯,格杀勿论。”众人纷纷领命。

于是,赵匡胤整顿兵马,回转京师。留守京师的大将石守信等人早已在城内做好接应的准备,等赵匡胤的军队一到城外,石守信就下令大开城门迎接新皇帝。整个入城过程,纪律严明,秋毫无犯,赵匡胤的军队受到了百姓的拥护。

赵匡胤进城后,登上明德门城楼,命令将士们各回营房,自己仍回原来公署。不一会儿,诸将拥着宰相范质等前来。见面后,赵匡胤流着眼泪说:“我违心从事,实在愧对天地,到了现在这个地步,真不知该如何是好?”范质一看这架势,刚想劝说,将领罗彦环就按剑大叫:“国中无主,点检应做天子。”范质等朝臣相顾无言,迫于无奈,只好跪伏朝拜称臣。周恭帝年幼无知,皇太后一个妇人哪见过这种场面,只知哭泣。朝中百官见大势已去,只得请周恭帝禅位于赵匡胤。赵匡胤封周恭帝为王,尊皇太后为周太后,然后请他们住进西宫。

就这样,赵匡胤兵不血刃,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壮举,建立了宋朝,史称宋太祖。这场“陈桥兵变,黄袍加身”的大戏,看似偶然,实则必然,背后是赵匡胤多年来精心布局和谋划的结果。

赵匡胤虽然登上了皇位,但他心中始终有个忧虑,那就是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们。他深知,自己能通过兵变夺取皇位,难保这些武将不会效仿。

于是,在登基后的第二年秋天,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,赵匡胤邀请石守信等几位开国将领到宫中饮酒。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,众人都有些微醺。赵匡胤突然叹了口气,说道:“朕虽然当了皇帝,可是这一年到头,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啊!”石守信等人忙问为何。赵匡胤缓缓说道:“这皇帝的位子,谁不想坐呢?你们虽然对朕忠心耿耿,可万一哪天,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,也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,到时候,你们就是不想当皇帝,恐怕也由不得你们了。”

石守信等人一听,吓得冷汗直冒,纷纷跪地磕头,说道:“陛下,我们绝无此心,还请陛下明示,我们该怎么做?”赵匡胤见时机已到,便说:“人生如白驹过隙,转瞬即逝。你们不如多积攒些金银财宝,购置良田美宅,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家业。平日里,就尽情享受美酒佳人,安度晚年。这样一来,我们君臣之间,也不用互相猜忌,岂不美哉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