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4章 宋孝宗赵昚:英雄迟暮,中兴之路上的孤勇与担当

六月初十,内降御札:“皇太子可即皇帝位。朕称太上皇帝,退居德寿宫;皇后称太上皇后。”这突如其来的诏书,让赵昚既惊喜又惶恐。十一日,中使召他入宫面谕,赵昚还是本能地推辞不受,甚至想跑回东宫,高宗再三劝谕,他才勉强留下。于是高宗出御紫宸殿,辅臣奏事完毕后回宫,百官移班殿门外,拜诏完毕又入班殿廷。内侍扶着赵昚来到御榻前,他侧立不坐,内侍连扶了七八次,他才稍微就座。宰相率百官称贺,赵昚赶忙起身,一脸忧虑地说:“君父之命,出于独断。然此大位,惧不克当。”等朝班结束,太上皇帝前往德寿宫,赵昚穿上衣服,冒雨扶辇送行,一直到宫门都不肯停下。太上皇帝感动得不行,挥挥手让他回去,还欣慰地说:“吾付托得人,吾无憾矣。”左右侍从见状,都高呼万岁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赵昚正式即位后,南宋朝廷就像一潭被搅动的深水,开始泛起层层波澜。他深知南宋积弊已久,内有秦桧余党把持朝政,贪污腐败成风;外有金国虎视眈眈,边境战事不断,百姓生活苦不堪言。想要改变这一局面,唯有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。

刚一即位,他就雷厉风行地开展了一系列举措。首先,任命张浚为少傅、江淮宣抚使,封魏国公,把抗金的重任托付给他,希望借助张浚的威望和能力,整顿军队,收复失地。同时,派遣刘珙等出使金国,报告自己即位的消息,表明南宋新君的态度。接着,追复岳飞原官,以礼改葬,这一举动可谓是大快人心。岳飞乃南宋名将,一生精忠报国,却被秦桧以“莫须有”的罪名陷害,此事在南宋百姓心中一直是个巨大的伤痛。赵昚为岳飞平反,不仅是为了告慰岳飞的在天之灵,更是向天下人表明自己励志图强、整顿朝纲的决心,一时间,民心大振,朝野上下对这位新皇帝充满了期待。

在朝堂之上,赵昚大力提拔重用主战派大臣,打压秦桧余党。他深知这些奸臣在朝中盘根错节,是南宋发展的巨大阻碍,必须连根拔起。于是,一场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在暗中展开,赵昚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果敢,逐步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,为后续的改革铺平了道路。他还诏令朝臣举堪监司、郡守者,希望能选拔出一批有才能、有操守的官员,充实到地方治理中,改变地方官场的不良风气。

在经济方面,赵昚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。他诏令免除四川积年拖欠的债务,减轻百姓的负担,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。同时,鼓励农业生产,兴修水利,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,使得南宋的农业经济逐渐恢复生机。此外,他还注重商业的发展,采取了一些宽松的商业政策,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。

然而,改革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。赵昚的这些举措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,朝堂上反对声不断,一些保守派大臣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,千方百计地阻挠改革。而外部的金国也不甘心看到南宋强大起来,不断在边境制造事端,给南宋施加压力。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,赵昚并没有退缩,他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,与各方势力进行周旋,努力推动改革的进行。

对于赵昚来说,收复北方失地,迎回徽、钦二帝,恢复大宋的昔日荣光,一直是他心中的梦想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后,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,于是在隆兴元年,毅然决定发动北伐。

这场北伐战争,赵昚寄予了厚望,他任命张浚为统帅,集结了南宋的精锐部队,满怀信心地向北方进军。战争初期,宋军进展顺利,收复了一些失地,这让赵昚和南宋军民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。然而,好景不长,随着战争的深入,宋军内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。将领之间不和,指挥不协调,再加上后勤补给跟不上,宋军的攻势逐渐减弱。

在关键的符离之战中,宋军遭遇了惨败,军队士气低落,北伐陷入了困境。赵昚得知前线战败的消息后,痛心疾首,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。他一面安抚将士,稳定军心,一面重新调整战略部署,试图挽回败局。然而,此时朝堂上的主和派却趁机发难,他们纷纷上书,要求与金国议和,停止北伐。在主和派的压力下,赵昚不得不做出妥协,最终与金国签订了“隆兴和议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