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2章 元仁宗:仁政留青史,初心映汗青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不过仁宗也不是“死读书”,他知道“理论要结合实际”。有一年河南闹饥荒,地方官上报说“粮食不够,请求赈灾”,仁宗立马下令开仓放粮,还派钦差去监督,生怕贪官把赈灾粮吞了。老百姓感激得不行,都说“这皇帝是真的为咱们着想”,这就是他“仁宗”庙号的由来——“仁政爱民”。

仁宗一辈子干了不少好事,可偏偏在一件事上“翻车”了,还差点把元朝坑了——那就是违背了跟武宗的约定,没把皇位传给武宗的儿子和世?,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(后来的元英宗)。

按理说,“兄终弟及,叔侄相传”是白纸黑字的约定,仁宗一开始也没打算违约,还把和世?封为“周王”,让他去云南就藩。可架不住老婆弘吉剌氏和大臣们的劝说——“陛下,您儿子硕德八剌那么优秀,为啥要传位给别人?”“和世?年纪小,万一被权臣操控,大元就完了!”

仁宗耳根子一软,就动了歪心思,先是把和世?贬到云南,后来干脆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。这事儿在当时就引起了轩然大波,蒙古贵族们都觉得“仁宗不讲信用”,和世?更是气得跑到西域,跟当地部落结盟,准备回来抢皇位。

《元史》里对这事记载得很隐晦,只说“仁宗崩,英宗即位”,但明眼人都知道,这背后是皇位继承的“违约风波”。后来和世?虽然回来当了皇帝(元明宗),可没过多久就被弟弟图帖睦尔(元文宗)害死,元朝的皇位之争从此愈演愈烈,这一切的“锅”,都得算在仁宗的“违约”上。

1320年,元仁宗在大都去世,享年51岁。他这辈子只当了9年皇帝,却干了别人几十年都干不完的事——改革吏治、重开科举、整顿财政、兴修水利,把元朝从“摆烂”的边缘拉了回来,史称“延佑之治”。

回头看仁宗的一生,他就像个“逆行者”——在蒙古贵族都沉迷享乐的时候,他选择搞改革;在元朝排斥汉文化的时候,他选择重开科举;在大家都觉得“大元就这样了”的时候,他偏要试着“抢救一下”。虽然最后没能完全成功,但这份勇气和初心,就值得被历史记住。

就像他生前常说的:“为君者,当以百姓为念,以天下为家。” 这句话,放在任何时代,都是顶顶实在的大实话。

参考《元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