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禁登基承烂局,宵衣旰食,欲挽狂澜去。
诛宦平冤亲政事,奈何天不随人许。
外患内忧无断处,良将难留,粮草空如缕。
煤山孤魂悲日暮,江山易主谁能诉?
天启七年(公元1627年)八月,紫禁城的空气里飘着一股说不出的压抑。刚满二十三岁的天启帝朱由校,在乾清宫龙床上咽了气——这位爱做木工活的皇帝,一辈子没把心思放在朝政上,把大明折腾得只剩半条命,临终前,他拉着弟弟朱由检的手,断断续续说了句:“吾弟当为尧舜”。
这话听着是嘱托,实则是把一个烫手山芋扔给了朱由检。
彼时的朱由检,还是个十七岁的信王。在此之前,他的人生轨迹跟“皇帝”二字半毛钱关系没有——天启帝有儿子(虽然没活下来),按规矩轮不到他;再者,魏忠贤把持朝政,朝堂上到处是阉党亲信,他平日里连王府大门都不敢多出,生怕被魏忠贤盯上。可现在,哥哥没了,皇位砸到了他头上,他连拒绝的机会都没有。
《明史·庄烈帝本纪》里写“天启七年八月,熹宗崩,无嗣,遗诏召王入继大统”,短短一句话,藏着朱由检的茫然与无奈。当太监们簇拥着他走进乾清宫,看着哥哥冰冷的遗体,再看看殿外虎视眈眈的魏忠贤党羽,他甚至不敢坐下——怕椅子上有机关,不敢喝水——怕茶水有毒,连夜把自己带来的干粮拿出来啃,就这么熬了一整夜。
登基那天,朱由检穿着不合身的龙袍,站在太和殿的丹陛上,看着底下黑压压的大臣,腿肚子都在打颤。可他知道,从这一刻起,他不再是那个能躲在王府里读书的信王,而是大明的崇祯帝,要扛起这个千疮百孔的江山。
此时的大明,早就不是朱元璋、朱棣时代的模样了:
- 朝堂上,魏忠贤的阉党一手遮天,东林党被打压得奄奄一息,大臣们要么依附阉党混日子,要么明哲保身不敢说话,没人真正关心国事;
- 地方上,旱灾、蝗灾连年不断,陕西、河南等地的老百姓吃树皮、啃草根,甚至出现“人吃人”的惨状,流民遍地都是,农民起义的火苗已经烧了起来;
- 边境上,后金的铁骑在努尔哈赤、皇太极的带领下,一次次突破长城,抢了就跑,辽东的土地丢了一大半,明军根本挡不住;
- 国库更是空得能跑老鼠,万历、天启两朝挥霍无度,加上连年打仗,朝廷连军饷都发不出来,士兵们饿得直骂娘,逃跑的比打仗的还多。
有个老臣私下里跟朱由检说:“陛下,现在的大明,就像一栋快塌的房子,外面下着大雨,里面还着着火,您要是想修,难啊!”朱由检听完,没说话,只是攥紧了拳头——他不信命,他觉得只要自己努力,总能把这栋“房子”修好。
朱由检刚登基的时候,魏忠贤根本没把这个毛头小子放在眼里。在魏忠贤看来,崇祯跟天启一样,都是可以被他操控的傀儡——他手里有阉党,有东厂、锦衣卫,朝堂上到处是他的人,崇祯要是敢不听话,他有的是办法收拾。
一开始,魏忠贤还想试探崇祯。他故意递上奏折,说自己“年老体弱,想辞掉东厂提督的职位”,其实是想看崇祯的反应。崇祯心里恨得牙痒痒,可表面上却笑着说:“厂公是父皇(天启帝)留下的重臣,朕还需要厂公辅佐,怎么能让你走呢?”不仅没同意,还赏了魏忠贤不少金银珠宝。
魏忠贤一看,觉得崇祯果然好拿捏,就更加放肆了。他的党羽们也跟着起哄,有的给魏忠贤建“生祠”(活着的时候建的祠堂),有的甚至喊魏忠贤“九千岁”,比崇祯这个“万岁”还风光。有个叫崔呈秀的阉党成员,更是直接在朝堂上替魏忠贤发号施令,根本不把崇祯放在眼里。
可崇祯不是天启,他表面上装怂,暗地里却在偷偷布局。他知道,要收拾魏忠贤,不能硬来——阉党势力太大,要是打草惊蛇,自己可能先被干掉。他采取了“三步走”的策略:
第一步,稳住魏忠贤,麻痹阉党。崇祯不仅不反对魏忠贤的党羽建生祠,甚至还亲自去生祠里祭拜(当然,心里骂了一万遍);魏忠贤推荐的官员,他大多照批不误;阉党成员犯错,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地批评几句,不深究。魏忠贤和他的党羽们渐渐放松了警惕,觉得崇祯真的是个“软柿子”。
第二步,悄悄提拔亲信,收集证据。崇祯把自己在信王府时的太监王承恩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,让他负责宫里的安全,监视魏忠贤的动向;他还秘密召见那些被阉党打压的东林党大臣,比如钱谦益、刘鸿训等人,让他们收集魏忠贤及其党羽的罪证——贪污受贿的账本、陷害忠良的奏折、私下勾结外敌的书信,只要能扳倒魏忠贤的,越多越好。
第三步,抓住时机,一击致命。天启七年(公元1627年)十一月,崇祯觉得时机成熟了。他先是找了个借口,把魏忠贤的头号党羽崔呈秀革职查办,崔呈秀知道自己没活路,在家中自杀。崔呈秀一死,阉党成员慌了神,纷纷开始撇清自己跟魏忠贤的关系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崇祯趁热打铁,让大臣们递奏折弹劾魏忠贤。一开始,大臣们还不敢太直白,只敢说魏忠贤“专权跋扈,应该收敛”,后来见崇祯态度坚决,胆子就大了起来,有人直接列举了魏忠贤的“十大罪状”,说他“谋害先帝、陷害忠良、贪污军饷、私通后金”,条条都是死罪。
魏忠贤这才慌了,他跑到崇祯面前,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,想要求饶。可崇祯这次没再装了,他冷冷地看着魏忠贤,说:“你犯下的罪,罄竹难书,朕念你是先帝旧臣,不杀你,你自己去凤阳守皇陵吧。”
魏忠贤知道自己大势已去,可他还不死心,离开北京的时候,带了几百个亲信,几十车金银珠宝,一路上依旧摆着“九千岁”的架子。崇祯得知后,龙颜大怒,下旨让锦衣卫去追魏忠贤,要把他押回北京治罪。魏忠贤在半路上听到消息,知道自己逃不掉了,就在客栈里上吊自杀了。
《明史·宦官传》里记载:“崇祯元年二月,命戍凤阳,寻命逮治。忠贤行至阜城,闻之,与李朝钦偕缢死,诏磔其尸,悬首河间。”魏忠贤死后,崇祯下令把他的尸体剁成肉酱,脑袋挂在河间府的城楼上示众,阉党成员也被一网打尽——有的被处死,有的被流放,有的被革职,嚣张了多年的阉党终于垮台了。
十七岁的崇祯,用一场漂亮的“反杀”,除掉了魏忠贤这个毒瘤,让大臣们看到了他的决心和能力。朝堂上一片欢呼,大臣们纷纷说:“大明有救了,陛下是尧舜之君!”崇祯自己也很得意,觉得自己迈出了拯救大明的第一步。可他不知道,除掉魏忠贤只是开始,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等着他。
除掉魏忠贤后,崇祯把目光投向了辽东——后金的威胁一天不除,大明就一天不得安宁。可此时的辽东,明军已经被打得没了士气,将领们要么贪生怕死,要么互相拆台,没人能扛起抗金的大旗。
就在崇祯发愁的时候,有人向他推荐了袁崇焕。
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,万历四十七年(公元1619年)的进士,本来是个文官,可后金崛起后,他主动请缨去辽东打仗,成了一名“文官带兵”的将领。在辽东期间,他修筑了宁远城,还在天启六年(公元1626年)的宁远之战中,用红衣大炮打败了努尔哈赤,让后金军队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,史称“宁远大捷”。
可后来,袁崇焕因为得罪了魏忠贤,被魏忠贤的党羽陷害,辞官回了老家。崇祯知道袁崇焕的本事,就下旨把他召回北京,亲自在平台召见他。
平台召对的时候,崇祯问袁崇焕:“袁爱卿,辽东的事,你有什么办法吗?多久能把后金打退,收复失地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