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主,
托尔布津一开始还很硬气,率军几次突围,可都被清军打了回去。没过多久,雅克萨城里就断粮了,士兵们只能吃树皮、喝雪水,还爆发了瘟疫,死伤惨重。托尔布津在一次突围中被清军的炮弹击中,当场死亡。剩下的沙俄士兵没了主帅,又饿又病,根本没心思打仗,只能派人向清军求和,请求解除包围。
玄烨知道,长期打仗对双方都没好处,就同意了沙俄的求和请求,下令停止进攻。康熙二十八年(公元1689年),清朝和沙俄在尼布楚举行谈判,签订了《尼布楚条约》。条约规定: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,包括库页岛在内,都是中国的领土;沙俄撤出雅克萨,两国以额尔古纳河、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。
《清史稿·圣祖本纪》记载:“二十八年七月,与俄罗斯定边界,立《尼布楚条约》。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,它不仅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,还让清朝和沙俄保持了几十年的和平,玄烨也用这场战争,向世界证明了大清的实力——不是谁都能随便欺负的。
搞定了沙俄,玄烨还没来得及歇口气,漠北的噶尔丹又跳了出来。噶尔丹是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,他野心勃勃,想统一蒙古各部,甚至想跟清朝分庭抗礼。康熙二十七年(公元1688年),噶尔丹率领准噶尔军队进攻漠北蒙古(喀尔喀蒙古),漠北蒙古的王公们抵挡不住,只能率领部众南迁,向清朝求援。
玄烨知道,噶尔丹要是不除,漠北就永无宁日,甚至会威胁到清朝的北方边境。他先派人去跟噶尔丹谈判,让他撤出漠北,可噶尔丹根本不听,还狂妄地说:“我要率领大军,打到北京去,让玄烨给我当手下!”
康熙二十九年(公元1690年),噶尔丹率领三万大军,越过沙漠,逼近北京附近的乌兰布通。玄烨忍无可忍,决定亲征噶尔丹。可大臣们纷纷反对——漠北天气寒冷,路途遥远,皇帝亲征太危险了;而且噶尔丹的军队都是骑兵,战斗力很强,万一打输了,后果不堪设想。
玄烨却坚定地说:“噶尔丹都打到家门口了,朕要是不亲自去,怎么对得起百姓,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?”他任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,率军从北京出发,自己则坐镇后方指挥。
清军和准噶尔军队在乌兰布通展开了激战。噶尔丹把一万多头骆驼绑在一起,组成“骆驼阵”,想抵挡清军的进攻。福全见状,下令用大炮轰击“骆驼阵”,骆驼吓得四处乱跑,准噶尔军队的阵脚一下子就乱了。清军趁机冲锋,准噶尔军队大败,噶尔丹只能率领残部逃跑。
可噶尔丹没死心。康熙三十五年(公元1696年),他又率领三万大军,再次进攻漠北。这次玄烨决定亲自率军出征,他兵分三路:东路军由萨布素率领,西路军由费扬古率领,自己则率领中路军,从北京出发,直奔漠北。
中路军在沙漠里走了一个多月,粮食和水都快用完了,士兵们又冷又饿,有的甚至想放弃。玄烨看到后,亲自下马,跟士兵们一起步行,还鼓励他们说:“只要我们坚持下去,就能打败噶尔丹,让漠北的百姓过上好日子!”士兵们被玄烨的精神感动,纷纷振作起来,继续前进。
同年五月,西路军在昭莫多(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)遇到了噶尔丹的军队。费扬古采取了“诱敌深入”的战术,先派少量士兵假装战败,引诱噶尔丹的军队追击,然后率领主力军队从两侧夹击。准噶尔军队大败,噶尔丹的妻子阿奴可敦也在战斗中被杀,噶尔丹只能率领几十名亲信逃跑。
康熙三十六年(公元1697年),玄烨第三次亲征噶尔丹。此时的噶尔丹众叛亲离,部众要么投降了清朝,要么散了伙,他自己也得了重病,没几天就病死在了沙漠里。噶尔丹一死,准噶尔部的叛乱就平定了,漠北蒙古也正式归附了清朝。
玄烨为了加强对漠北蒙古的管理,在那里设立了盟旗制度,还派了官员和军队驻守,让漠北草原纳入了大清的版图。从此,清朝的北方边境安定了下来,百姓们也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了。
玄烨不仅会打仗,还很会治理天下。他知道,要想让大清长治久安,就必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。所以他在位期间,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“轻徭薄赋”。
康熙初年,因为连年打仗,百姓们的负担很重,很多人流离失所,没有土地耕种。玄烨就下令“更名田”——把明朝藩王的土地,无偿分给农民耕种,农民只要向朝廷缴纳赋税,就可以拥有土地的所有权。这个政策让很多流民有了自己的土地,重新过上了农耕生活。
康熙五十一年(公元1712年),玄烨又下令“滋生人丁,永不加赋”。意思是以后朝廷征收赋税,只按照当年的人丁数量征收,不管以后人口增加多少,都不再增加赋税。这个政策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,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——康熙初年,全国的人口只有一千多万,到了康熙末年,人口已经增长到了两千多万。
小主,
除了轻徭薄赋,玄烨还很重视水利建设。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,可在清朝初年,黄河经常泛滥,淹没了大量的农田和村庄,百姓们苦不堪言。玄烨就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,让他负责治理黄河。靳辅花了十几年的时间,疏通了黄河的河道,修建了堤坝,还开挖了运河,不仅解决了黄河泛滥的问题,还方便了南北的物资运输。
玄烨还很重视文化教育。他下令编纂了很多重要的书籍,比如《康熙字典》《古今图书集成》等。《康熙字典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“字典”命名的工具书,收录了四万七千多个汉字,对汉字的规范化和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;《古今图书集成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,收录了从上古到康熙年间的各种文献资料,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。
玄烨还很尊重汉族的文化和习俗。他在位期间,开科取士,选拔了很多汉族的人才,让他们担任朝廷的官员;他还亲自去曲阜祭拜孔子,表达对儒家文化的尊重。这些政策缓和了满汉之间的矛盾,让汉族百姓更加认同清朝的统治。
在玄烨的治理下,大清的经济慢慢恢复和发展起来,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,社会安定,人口增长,开创了“康乾盛世”的开端。《清史稿·圣祖本纪》评价他:“圣祖仁孝性成,智勇天锡。早承大业,勤政爱民。经文纬武,寰宇一统,虽曰守成,实同开创焉。”意思是玄烨虽然是守成之君,可他的功绩,跟开创一个新的王朝没什么区别。
玄烨在位时间很长,一共61年,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。可到了晚年,他却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不已的问题——“九子夺嫡”。
玄烨有很多儿子,其中最有能力的有九个,分别是:大阿哥胤禔、二阿哥胤礽(太子)、三阿哥胤祉、四阿哥胤禛、八阿哥胤禩、九阿哥胤禟、十阿哥胤?、十三阿哥胤祥、十四阿哥胤禵。这九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,分成了好几派:太子党(二阿哥胤礽)、大爷党(大阿哥胤禔)、八爷党(八阿哥胤禩、九阿哥胤禟、十阿哥胤?、十四阿哥胤禵)、四爷党(四阿哥胤禛、十三阿哥胤祥)。
一开始,太子胤礽是皇位的继承人。胤礽是玄烨的嫡子,很小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,玄烨对他寄予厚望,亲自教他读书、理政。可胤礽长大后,却变得越来越骄横跋扈,还结党营私,想早点夺取皇位。玄烨忍无可忍,在康熙四十七年(公元1708年)下令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。
太子被废后,其他儿子就开始蠢蠢欲动。大阿哥胤禔想当太子,就向玄烨提议“杀死胤礽”,玄烨听了很生气,觉得胤禔心太狠,就把他圈禁了起来。八阿哥胤禩很会拉拢人心,很多大臣都支持他,可玄烨觉得胤禩“野心太大”,也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