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章 秦孝公:求贤不问出身贱,终使西秦起卧龙!

卫鞅也没辜负孝公的信任,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秦国的变法和建设上,连家都很少回。有一年,卫鞅的母亲在魏国去世,他因为忙着制定新的税法,都没能回去奔丧。孝公知道后,亲自去卫鞅家里安慰他,还把自己的一块封地赏给了卫鞅的母亲,算是替卫鞅尽孝。

《史记》里虽然没直接写两人的“友谊”,但从“商君相秦十年,宗室贵戚多怨望者。孝公行之,卒用鞅法,百姓苦之;居三年,百姓便之”这句话就能看出来,要是没有孝公的全力支持,卫鞅的变法早就被贵族们推翻了。这对君臣,一个敢放权,一个敢做事,堪称战国时期的“君臣典范”,比后来刘备和诸葛亮的“鱼水之情”,还要早一百多年。

公元前338年,孝公病倒了。这一年,他才四十四岁,本来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,却因为常年操劳国事,积劳成疾,躺在床上起不来了。

弥留之际,孝公把卫鞅叫到床边,拉着他的手说:“我不行了……秦国就交给你和太子了。你一定要帮太子把秦国继续变强,完成我没完成的心愿……”说着说着,眼泪就流了下来。

卫鞅也红了眼眶,跪在床边说:“君上放心,我一定不负您的重托,就算粉身碎骨,也要让秦国称霸诸侯!”

孝公还想再说点什么,却一口气没上来,永远地闭上了眼睛。这位把秦国从“破落户”带成“强国新贵”的君主,就这样走完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。

孝公去世后,太子驷继位,也就是秦惠文王。惠文王刚继位,以前被变法打压的贵族们就跳了出来,为首的就是当年被割掉鼻子的公子虔。他们联名诬告卫鞅“谋反”,说:“卫鞅权力太大,现在君上刚继位,他肯定会趁机夺权,不如早点把他杀了,以绝后患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惠文王虽然知道卫鞅是功臣,但刚继位根基不稳,需要贵族们的支持,而且他当年因为犯法,老师被处罚,心里对卫鞅也有点记恨。于是,他下令逮捕卫鞅。

卫鞅知道自己难逃一死,就从咸阳逃了出来,想逃到魏国去。可魏国因为当年被卫鞅骗了公子卬,还丢了河西之地,对他恨之入骨,不肯收留他。卫鞅没办法,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商於,组织家丁和百姓反抗,但寡不敌众,最后还是被秦军抓住了。

公元前338年,卫鞅被处以“车裂”之刑(也就是五马分尸),他的家族也被满门抄斩。一代变法功臣,就这样落了个惨死的下场,让人唏嘘不已。

但有意思的是,惠文王虽然杀了卫鞅,却没废除卫鞅的变法。他心里清楚,秦国能有今天的强大,全靠卫鞅的变法,要是废除了变法,秦国就会回到以前的“破落户”状态。所以,他一边杀了卫鞅,平息贵族们的怨气,一边继续推行变法,还重用卫鞅培养的人才,比如公孙衍、张仪等人,让秦国的国力继续增强。

孝公要是泉下有知,应该会感到欣慰。他虽然没能亲眼看到秦国称霸诸侯,但他打下的基础,却为后来的秦武王、秦昭襄王、秦始皇铺平了道路。一百多年后,他的六世孙秦始皇嬴政,就是靠着孝公和卫鞅留下的“变法遗产”,横扫六国,统一了天下,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——秦朝。

《史记》里说:“秦孝公据崤函之固,拥雍州之地,君臣固守以窥周室,有席卷天下,包举宇内,囊括四海之意,并吞八荒之心。当是时也,商君佐之,内立法度,务耕织,修守战之具;外连衡而斗诸侯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。”这段话,不仅是对孝公和卫鞅的评价,更是对秦国崛起的最好总结。

现在回头看孝公的一生,你会发现,他其实是个被严重低估的君主。提起战国时期的明君,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齐桓公、晋文公,或者后来的秦始皇,但很少有人会想到秦孝公。可要是没有孝公,就没有卫鞅的变法,没有变法后的强大秦国,也就没有后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孝公才是“秦朝统一”的“第一奠基人”。

他的一生,就像一场“逆风翻盘”的游戏:

开局:接手一个“经济破产、军事落后、国际地位低下”的烂摊子,相当于游戏里选了最难的“地狱模式”;

中期:靠一篇《求贤令》招到“顶级玩家”卫鞅,然后“无条件信任”,让卫鞅放手改革,相当于给游戏开了“正确的外挂”;

后期:迁都咸阳,东出函谷,收复河西,让秦国从“蛮夷之国”变成“强国新贵”,相当于成功“通关”,还解锁了“称霸诸侯”的隐藏剧情。

他身上最难得的品质,不是雄才大略,而是“敢认错、敢放权、敢坚持”。

敢认错:他不像其他诸侯那样,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,而是敢于承认秦国的落后,还在《求贤令》里公开揭祖宗的“黑历史”,这种勇气,在当时的诸侯里,没几个能做到;

敢放权:他把秦国的军政大权都交给卫鞅,甚至允许卫鞅处罚自己的儿子和老师,这种“用人不疑”的魄力,比后来的刘邦、朱元璋,还要大气;

敢坚持:变法遇到阻力时,他没有退缩,而是坚定地站在卫鞅这边,哪怕得罪所有贵族,也要把变法推行下去,这种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毅力,正是秦国能变强的关键。

有人说,孝公的运气好,遇到了卫鞅;可反过来想,要是卫鞅没遇到孝公,他可能一辈子都只是魏国相府里的一个小秘书,永远没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。就像现在的职场,一个有能力的员工,要是遇到一个不信任、不放权的老板,也很难做出成绩。所以,孝公和卫鞅的相遇,是“明君遇贤臣”的幸运,更是秦国的幸运。

孝公去世后,秦国百姓为了纪念他,在咸阳城外修了一座“孝公祠”,每年都有人去祭拜。直到秦朝灭亡后,这座祠堂还存在了很长时间。后来,司马迁写《史记》的时候,专门去咸阳考察,还去了孝公祠,听当地百姓讲述孝公的故事,最后在《秦本纪》里,给了孝公极高的评价。

如果用现在的话来总结孝公的一生,大概就是:“一个二十一岁的‘创一代’,接手了一家濒临破产的‘家族企业’,靠真诚招聘到‘顶级CEO’,用二十年时间把企业打造成行业龙头,为后来企业成为‘行业垄断巨头’,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”

参考《战国策》《史记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