姬虞才六岁,还不懂什么是“诸侯”,只是觉得好玩,就接过桐树叶,笑着说:“谢谢哥哥!”
本来就是两个小孩的玩笑话,没想到被旁边的史官听到了。史官赶紧走过来,对着成王行了个礼:“天子无戏言,既然您已经答应封姬虞为诸侯,就应该尽快举行册封仪式,不能反悔。”
成王愣住了,他没想到一句玩笑话还要当真,赶紧说:“我跟弟弟闹着玩呢,不算数的。”
史官却很坚持:“天子说的每一句话,都会被记录在史书里,要是您说话不算数,老百姓就不会相信您,大臣们也不会忠心于您,以后您怎么治理国家啊?”
成王没了主意,只好去找母亲邑姜。他把事情的经过跟邑姜说了一遍,委屈地说:“娘,我就是跟弟弟玩,没想到史官这么较真。”
邑姜听完,没有批评成王,反而笑着说:“史官说得对,天子确实不能随便说话。但你也不用着急,这事儿咱们可以好好处理,既不违背‘天子无戏言’的规矩,又能对国家有好处。”
成王好奇地问:“娘,怎么处理啊?”
邑姜说:“唐地(今山西翼城一带)是个很重要的地方,那里原来是商朝的残余势力聚集地,虽然‘三监之乱’后平定了,但还是不太稳定。要是让你弟弟去那里当诸侯,一方面能安抚当地的老百姓,另一方面也能让你弟弟得到锻炼,将来为周朝出力。这不是一件好事吗?”
小主,
成王恍然大悟:“娘,您真聪明!那我现在就下令,册封弟弟为唐侯!”
邑姜摇摇头:“别急,册封诸侯是大事,要跟周公旦和召公奭商量一下,还要准备册封仪式,不能太草率。”
后来,在邑姜的安排下,成王召集了周公旦、召公奭等大臣,跟他们说了“桐叶封弟”的事。大臣们一开始还担心姬虞年纪太小,不能胜任诸侯之职,但邑姜说:“姬虞虽然年纪小,但他聪明懂事,而且咱们可以派有能力的大臣去辅佐他,教他怎么治理地方。再说,唐地需要一个皇室成员去镇守,姬虞是成王的弟弟,最合适不过了。”
大臣们觉得邑姜说得有道理,就都同意了。没过多久,周朝举行了隆重的册封仪式,成王正式封姬虞为唐侯,还派了三个有经验的大臣跟着姬虞去唐地。
姬虞到了唐地后,在大臣的辅佐下,果然做得很好。他效仿成王的政策,轻徭薄赋、发展农业,还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,很快就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。后来,姬虞的后代把唐地改名为“晋”,也就是后来春秋时期的晋国。晋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原的强国,为周朝的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。
有人说,“桐叶封弟”是邑姜“化玩笑为机遇”的政治智慧——她没有让成王陷入“言而无信”的困境,反而利用这件事,为周朝巩固了边疆,培养了人才。这也从侧面说明,邑姜不仅懂治国,更懂怎么教育和培养皇室后代,她考虑的从来不是一时的得失,而是周朝长远的发展。
周成王十六岁那年,按照周朝的规矩,已经到了“亲政”的年纪。也就是说,成王可以自己处理国家大事,不用再靠母亲和周公旦辅佐了。
消息传出来后,大臣们都很兴奋,纷纷上书,请求成王举行亲政大典。但成王却有点犹豫,他找到邑姜,说:“娘,这些年都是您和周公叔叔帮我处理国事,我怕自己做不好,要不您再辅佐我几年吧?”
邑姜看着儿子,眼里满是欣慰:“傻孩子,你已经长大了,这些年你跟着我和周公旦学了很多东西,也处理过不少事,早就有能力自己治理国家了。娘不可能一直陪着你,你总要自己独当一面。”
然后,邑姜又跟成王说:“亲政之后,你要记住三件事:第一,要继续重视民生,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,不能让他们受苦;第二,要信任大臣,但也要有自己的判断,不能偏听偏信;第三,要以身作则,天子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国家的风气,不能放纵自己。”
成王点点头:“娘,我记住了。”
亲政大典那天,镐京城里张灯结彩,老百姓都挤在路边看热闹。邑姜站在宫殿的台阶上,看着成王穿着天子的礼服,一步步走上朝堂,接受大臣们的朝拜。她的眼里含着泪,却笑得特别开心——她知道,自己的儿子已经成了一个合格的天子,周朝的未来有了保障。
亲政之后,成王果然没让邑姜失望。他按照母亲教的,继续推行“轻徭薄赋”的政策,还派人去各地修建水利工程,让老百姓的收成越来越好;他信任周公旦、召公奭等大臣,遇到大事都会跟他们商量,但也有自己的主见,不会被大臣们左右;他生活节俭,从不浪费粮食和钱财,还下令减少宫殿的修建,把钱用在老百姓身上。
而邑姜,则开始“功成身退”。她不再干预朝政,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育孙子(成王的儿子姬钊,也就是后来的周康王)和打理后宫上。后宫里有宫女或者太监犯错,邑姜也不会严惩他们,而是耐心地跟他们讲道理,让他们明白自己错在哪里。后宫在她的打理下,一直很和睦,从来没有出现过争风吃醋或者勾心斗角的事。
有一回,成王遇到了一个难题——某个诸侯因为不满朝廷的政策,拒绝朝贡,还暗中联合其他几个诸侯,想给朝廷施压。成王不知道该怎么处理,就去找邑姜商量。
邑姜没有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,而是说:“你先想想,那个诸侯为什么不满?是政策真的有问题,还是他自己有私心?要是政策有问题,就赶紧改;要是他有私心,就派个能说会道的大臣去跟他沟通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。打仗不是最好的办法,能和平解决就和平解决,毕竟打仗受苦的还是老百姓。”
成王听了母亲的话,派人去调查那个诸侯不满的原因,发现果然是政策有不合理的地方。他赶紧修改了政策,还亲自写信给那个诸侯,解释情况。那个诸侯收到信后,很感动,不仅恢复了朝贡,还主动向成王道歉。这件事就这样和平解决了,没有引起任何动荡。
周成王在位三十七年,去世后,他的儿子姬钊继位,也就是周康王。周康王继位的时候,年纪也不大,邑姜又担起了辅佐孙子的责任。她像教成王一样,教康王怎么治理国家,怎么爱护老百姓。在邑姜的辅佐下,周康王也成了一个贤明的君主,他在位期间,周朝的国力越来越强,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富裕,历史上把成王和康王在位的时期称为“成康之治”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《史记·周本纪》里说:“成康之际,天下安宁,刑错四十余年不用。”意思是说,在成王和康王的时候,天下特别安定,法律都四十多年没用过了——这是对一个朝代最高的评价,而这一切,都离不开邑姜的付出。
邑姜活到了八十多岁,在那个年代,已经是难得的长寿了。她去世的时候,周康王正在外地视察,听到消息后,连夜赶回镐京,一路上哭红了眼睛。
大臣们都劝周康王:“天子,您要保重身体,太王后(邑姜)要是知道您这么伤心,也会不安的。”
周康王摇摇头,哽咽着说:“太王后不仅是我的奶奶,更是周朝的恩人。要是没有她,就没有‘成康之治’,也没有现在的周朝。我一定要好好安葬她,让她的功绩流传下去。”
周康王按照最高规格,给邑姜举行了葬礼,还亲自为她撰写了墓志铭,上面写着:“太王后邑姜,辅武王定天下,佐成王治国家,育康王成贤君。一生勤俭,爱民如子,功绩卓着,千古流芳。”
老百姓也都很怀念邑姜,很多地方都为她立了祠堂,逢年过节都会去祭拜她。有人说,邑姜是“天上的仙女下凡,来帮助周朝建立八百年基业的”;也有人说,邑姜是“女中尧舜”,比古代很多贤明的君主都厉害。
其实,邑姜不是仙女,也不是神,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——她是姜子牙的女儿,周武王的妻子,周成王的母亲,周康王的奶奶。但她又不普通,她用自己的智慧、勇气和爱心,在男权至上的古代社会,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,为周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。
她这一生,经历了很多风雨:跟着父亲学兵法,嫁给周武王打天下,老公去世后撑起半个周朝,教出两个贤明的儿子,辅佐孙子开创盛世。她从来没有想过要争权夺利,也没有想过要留名青史,她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——作为女儿,她孝顺父亲;作为妻子,她支持丈夫;作为母亲,她教育儿子;作为王后,她辅佐君主;作为太王后,她守护国家。
参考《史记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