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章 萧燕燕:帷幄运筹兴大辽,澶渊盟定靖邦家

统和二十二年(公元1004年),萧燕燕以索要关南地为名,与耶律隆绪共同亲征伐宋。这一次,辽军来势汹汹,一路南下,直逼北宋都城开封。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,御驾亲征,前往澶州督战。

辽军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些胜利,但宋军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。而且,辽军孤军深入,后勤补给困难,一旦战事陷入僵局,对他们非常不利。在这种情况下,萧燕燕审时度势,决定与宋朝和谈。

经过一番谈判,双方最终签订了“澶渊之盟”。约定维持宋辽之间旧有的疆界,宋国每年向辽国提供三十万金帛。“澶渊之盟”的签订,结束了宋辽之间多年的战争,为两国带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。这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的休养生息,也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。

对于萧燕燕来说,“澶渊之盟”的签订,是她政治生涯中的又一个重要成就。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为辽国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,为辽国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除了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卓越成就,萧燕燕在改革创新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贡献。她深知,要想让辽国长治久安,就必须进行改革,适应时代的发展。

在政治上,她完善了“南北面官制”。辽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,契丹族和汉族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。“南北面官制”就是根据这种差异,设立了南北两套官制,分别管理契丹族和汉族事务。这种制度既尊重了各民族的传统和习俗,又加强了中央集权,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。

在法律上,她修订辽律,废除了契丹与汉人不平等待遇。辽初,契丹人殴打汉人致死,只需赔偿牛马,而汉人若犯同样的罪行,则要受到严厉的惩罚。萧燕燕规定,以后无论契丹、汉人,“一以汉法论”。这一举措,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,促进了民族融合。

在经济上,她下令南京道、西京道垦荒免租税十年,减轻汉民赋税,鼓励契丹与汉人通婚。这些措施,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,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,也加强了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联系。

在文化上,她在中京设“国子监”,推广儒学,还命人编撰辽代首部官修史书。这一系列举措,推动了辽国文化的繁荣发展,提高了辽国的文化软实力。

统和二十七年(公元1009年),萧燕燕觉得辽圣宗已经长大成人,有能力治理国家了,于是她决定归政于耶律隆绪。这一年,她已经五十六岁了,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之后,她终于可以放下手中的权力,安享晚年了。

然而,命运似乎并不想让她平静地度过余生。就在她还政后不久,她突然感染风寒,病情迅速加重。尽管太医们全力救治,但还是无力回天。同年十二月,萧燕燕病逝于行宫,结束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。

萧燕燕死后,初谥“圣神宣献皇后”,后改“睿智皇后”,与辽景宗合葬于辽乾陵(今辽宁北镇)。她的一生,充满了传奇色彩。她从一个贵族少女,成长为一位权倾天下的太后,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改写了辽、宋两朝的历史走向,将积弱动荡的辽朝推向了鼎盛。她是中国历史上少数长期执政的女性统治者之一,她的功绩和影响,至今仍被人们所铭记。

参考《辽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