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武二十八年的河南永城,秋阳把卫所军营的旌旗晒得发烫。指挥使张麒家的庭院里,十六岁的张氏正踮脚够着院墙上的石榴,一身粗布襦裙沾满尘土,额角沁着汗珠,活像只灵活的小松鼠。谁也没想到,这户普通军官家的姑娘,未来会成为横跨六朝、辅佐三帝的传奇女人。
张氏嫁入燕王府时,朱元璋的铁腕统治还没降温,藩王们活得那叫一个如履薄冰。她的丈夫朱高炽,是燕王朱棣的长子,天生心宽体胖,走路都得人扶,骑射更是一塌糊涂——这在尚武的朱家,简直就是反面教材。更要命的是,朱高炽还有两个虎视眈眈的弟弟:老二朱高煦勇猛善战,深得朱棣宠爱,总觉得大哥占了不该占的位置;老三朱高燧阴险狡诈,整天在老爹面前嚼舌根。
刚进王府的张氏,很快就看清了局势,要想在这王府站稳脚跟,光靠贤良淑德可不够,得有点硬本事。她先是把公婆关系打理得明明白白,对朱棣和徐皇后孝顺得无可挑剔。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伺候公婆起居,徐皇后生病时,她衣不解带地守在床边,端汤喂药比亲闺女还贴心。朱棣打仗回来,她总能提前备好清爽的茶水和合口的饭菜,唠家常时只说朱高炽的优点,从不抱怨半句。
有一回朱棣北征归来,心里憋着对朱高炽的火气,刚进府就想发作。张氏恰好端着一碗亲手熬的莲子羹过来,笑着说:殿下一路辛苦,这羹熬了三个时辰,清热解乏。高炽知道您回来,昨晚就没睡好,一早就在府门口等着呢。朱棣看着儿媳诚恳的眼神,再尝尝温润的莲子羹,一肚子火气顿时消了大半。徐皇后在一旁帮腔:这孩子真是我们家的福气,有她在,高炽也稳重多了。久而久之,朱棣对这个儿媳越看越顺眼,常对徐皇后说:此佳妇,他日当承我家。意思是,这姑娘靠谱,以后能撑起咱们朱家的家业。
除了搞定公婆,张氏还得帮丈夫。朱高炽性格宽厚,不擅长勾心斗角,好几次都被朱高煦陷害。有一次,朱棣命朱高炽监国,朱高煦趁机在京中散布谣言,说太子苛待下属、延误政务。朱棣闻讯大怒,准备回京后好好整治朱高炽。张氏得知后,一边安抚慌乱的丈夫,一边赶紧整理监国期间的政务文书,把朱高炽减免赋税、赈济灾民的举措一一记录下来。等朱棣回京,她亲自带着文书去见公婆,条理清晰地汇报了监国情况,还拿出百姓送来的万民伞作证。朱棣核对后发现都是实情,不仅没责怪朱高炽,反而对他多了几分认可。
永乐二年,朱高炽被册封为太子,张氏也升级为太子妃。但这并不意味着斗争结束,反而更加激烈。朱高煦被封为汉王,却迟迟不肯就藩,留在京城伺机而动。有一回宫中宴会,朱高煦故意当着众人的面调侃朱高炽:前人蹉跌,后人知警。意思是大哥你之前差点栽了,以后可得小心点。这话明摆着是挑衅,朱高炽脸都红了,不知如何回应。张氏却笑着站起来,端起酒杯走到朱高煦面前:二叔说笑了,皇家用功,不在于一时快慢,而在于长久安稳。我敬二叔一杯,愿二叔日后就藩,镇守边疆,咱们朱家同心协力,共保大明江山。一番话既给足了朱高煦面子,又暗指他该遵守规矩就藩,噎得朱高煦说不出话来,在场的大臣都暗自佩服太子妃的机智。
永乐十五年,朱棣又一次对朱高炽不满,想废黜太子。张氏得知后,没有哭闹辩解,而是带着儿子朱瞻基入宫。当时朱瞻基才十几岁,却聪明伶俐,深得朱棣喜爱。张氏让朱瞻基在朱棣面前背诵经书,又讲述自己教导儿子要以国事为重的日常。朱棣看着聪慧懂事的孙子,又想起张氏这些年的付出,终究没忍心废太子。可以说,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能坐得稳,张氏功不可没。那些年的燕王府和东宫,就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,张氏凭着自己的智慧和隐忍,硬生生帮丈夫杀出了一条血路。
永乐二十二年,朱棣在北征途中病逝,朱高炽即位,是为明仁宗。张氏终于熬出了头,被册封为皇后。本以为可以好好享受一下皇后的尊荣,没想到朱高炽的身体一直不好,在位仅十个月就病重了。
成为皇后的张氏,并没有沉溺于后宫的奢华生活。她深知仁宗身体孱弱,主动帮着处理一些政务。史书记载她中外政事莫不周知,也就是说,朝廷内外的大小事务,她都了如指掌。但她始终坚守分寸,从不多言多语,只是在仁宗犹豫不决时,给出恰当的建议。比如,仁宗想提拔一些亲信官员,张氏就提醒他:选拔官员当以才能和品行为先,不可凭私意,否则会让朝臣寒心。仁宗听取了她的意见,任用了一批贤能之士,使得洪熙朝的政治清明了不少。
张氏还非常注重节俭,反对铺张浪费。她下令裁减后宫多余的宫女太监,减少不必要的开支。有一回,工部准备给皇后的宫殿添置一些新的器物,张氏得知后坚决反对:如今百姓生活不易,朝廷应当体恤民情,这些器物能用上就好,不必换新。她自己的服饰也十分朴素,除了祭祀等重要场合,平时都穿粗布衣服,后宫的妃嫔们见皇后如此,也都不敢奢华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洪熙元年五月,仁宗病情加重,眼看就要不行了。此时的京城暗流涌动,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蠢蠢欲动,随时可能起兵谋反。张氏临危不乱,一面封锁仁宗病重的消息,不让消息泄露出去;一面秘密召见杨荣、杨士奇等大臣,商议后事和皇位继承事宜。她果断决定,让太子朱瞻基尽快从南京赶回北京继位。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监国,两地相隔千里,路途遥远,万一消息走漏,被朱高煦半路截杀,后果不堪设想。
张氏安排亲信太监秘密前往南京,传达密诏,同时命禁军加强京城防卫,严查出入人员。她还亲自安抚朝中大臣,稳定人心:太子仁孝,定会继承先帝遗志,守护大明江山。各位大臣都是国之栋梁,当同心协力,共渡难关。在她的周密安排下,朱瞻基顺利赶回北京。仁宗去世后,张氏立刻拥立朱瞻基即位,是为明宣宗,迅速完成了权力交接。等朱高煦得到消息时,大局已定,只能眼睁睁看着侄子登上皇位,谋反的计划彻底泡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