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流言是真是假,朱祁镇的出生,让孙氏的地位彻底稳固。朱瞻基对这个儿子宝贝得不行,对孙氏更是宠爱有加。他开始琢磨着,怎么才能让孙氏当上皇后。
机会很快就来了。胡善祥虽然端庄贤淑,但一直没能生下皇子,只生了两个女儿。在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的古代,尤其是在皇家,没有皇子就是最大的硬伤。朱瞻基抓住这一点,多次在朝堂上表示:皇后无子,理应让贤。
大臣们一听就炸了锅。胡善祥没犯任何过错,就因为没生儿子就要被废,这也太说不过去了。内阁首辅杨荣、杨士奇等人纷纷上书反对,说皇后贤德,不可轻废。
朱瞻基铁了心要废后,又不想落下的骂名,于是就把这个难题抛给了孙氏。孙氏多聪明啊,她知道这个时候不能主动争,反而要表现得。她对朱瞻基说:皇后无过,陛下不可因我而废后,这样会让天下人非议陛下的。
这番话不仅没让朱瞻基打消念头,反而更觉得孙氏懂事体贴。宣德三年,朱瞻基不顾大臣们的反对,以胡后无子,愿逊位为由,逼胡善祥上表退位。胡善祥无奈,只能搬到长安宫出家为尼,法号静慈仙师。
同年三月,孙氏被册立为皇后。册立大典当天,紫禁城举行了隆重的仪式,朱瞻基亲自为孙氏颁发金册金宝,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。孙氏穿着华丽的皇后礼服,一步步走上丹陛,接受百官朝拜。阳光洒在她身上,仿佛为她镀上了一层金光。这一刻,她终于实现了从东宫嫔到皇后的跨越,也终于回应了那些年的委屈和等待。
不过,胡善祥的遭遇让很多人同情,就连张太后都觉得对不住她,经常召她入宫,待遇和皇后没什么两样。有一次宫廷宴会,张太后还特意让胡善祥坐在孙氏上首,气得孙氏心里直冒火,却又敢怒不敢言。百姓们也为胡善祥鸣不平,编了句顺口溜:富易交,贵易妻,果然如此!
孙氏对此心知肚明,但她并不在意。在她看来,后宫之争本就是弱肉强食,想要活下去,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,就必须不择手段。她现在是大明皇后,只要守住朱瞻基的宠爱,守住儿子朱祁镇的地位,其他的流言蜚语,不过是过眼云烟。
宣德十年,朱瞻基驾崩,年仅三十八岁。这个消息像一记重锤,砸懵了孙氏。她和朱瞻基青梅竹马,相爱相守二十多年,如今爱人突然离世,留下她和九岁的儿子朱祁镇,还有一个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。
按照朱瞻基的遗诏,朱祁镇继位,是为明英宗,孙氏被尊为皇太后,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。张太后虽然是祖母,但对朝政十分上心,她重用(杨荣、杨士奇、杨溥)等老臣,稳定了朝政大局。孙氏也很识趣,知道这个时候不宜出头,于是就安心做她的太后,专心抚养儿子。
可朱祁镇实在不是个省心的主。他从小被孙氏宠坏了,性格顽劣,不爱读书,反而对身边的大太监王振言听计从。王振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,趁着朱祁镇年幼,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,排挤忠臣,安插亲信,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。
孙氏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她多次劝说朱祁镇:王振是个阉人,不可轻信,朝政大事要多听大臣们的意见。可朱祁镇根本听不进去,还觉得母亲管得太多。张太后也想除掉王振,有一次她当着朱祁镇和大臣们的面,历数王振的罪状,拿起剑就要杀他,多亏朱祁镇跪地求情,王振才保住一条小命。但经此一事,王振收敛了不少,直到张太后去世。
正统七年,张太后驾崩,王振彻底没了顾忌,变得更加肆无忌惮。他不仅在朝堂上作威作福,还怂恿朱祁镇亲征瓦剌。正统十四年,瓦剌大举南侵,王振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,极力撺掇朱祁镇御驾亲征。朱祁镇头脑一热,不顾大臣们的强烈反对,执意要亲征。
孙氏得知后,极力劝阻:陛下年幼,不懂军事,瓦剌勇猛善战,亲征太过危险,还是派大将出征为好。可朱祁镇被王振灌了迷魂汤,根本听不进母亲的劝告。他临走前,把朝政大权交给了王振,还让弟弟朱祁钰监国。孙氏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,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感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果然,不出所料,朱祁镇率领的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遭遇瓦剌伏击,全军覆没,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俘虏。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土木堡之变。
消息传回北京,朝野震动,人心惶惶。很多大臣觉得大明要完了,主张南迁金陵。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站了出来,大声疾呼:言南迁者,可斩也!京师天下根本,一动则大事去矣!
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,孙氏走到了历史的前台。她虽然是个女子,却有着远超常人的冷静和魄力。面对朝堂上的混乱局面,她首先做的就是稳定人心。
她拿出自己的私房钱,加上宫中的珍宝,一共凑了一大批财物,派使者送到瓦剌军营,想要赎回儿子。可瓦剌首领也先觉得朱祁镇是个奇货可居的宝贝,收下财物后,不仅没放朱祁镇回来,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攻打明朝边境。
孙氏知道,靠赎金救不回儿子,想要保住大明江山,必须另想办法。她采纳了于谦等人的建议,做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决定:
第一,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。当时朱见深才两岁,立他为太子,既是为了维护明朝的嫡长继承制,也是为了让天下人知道,大明的皇位传承不会因为朱祁镇被俘而中断。
第二,尊朱祁镇为太上皇,立朱祁钰为皇帝。国不可一日无君,朱祁镇被俘,太子年幼,只有立成年的朱祁钰为帝,才能稳定局势,凝聚人心,共同抵御瓦剌的进攻。
这两个决定,看似简单,实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。要知道,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,立他为帝,意味着朱祁镇回来后可能再也当不了皇帝。作为母亲,孙氏当然希望儿子能平安归来,重登帝位。但作为太后,她更清楚,大明江山的安危比什么都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