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文官,万贞儿还把爪子伸向了宦官集团。当时宫里有个叫汪直的太监,原本只是御马监的小角色,没背景没靠山,眼看就要在底层熬一辈子。可他脑子活泛,瞅准了万贞儿是皇帝身边的“大红人”,天天变着法儿讨好——今天给万贞儿搜罗江南的胭脂水粉,明天给她带来西域的奇珍异宝,连万贞儿宫里的小太监小宫女,他都一一打点到位。
万贞儿见汪直会来事,又够听话,便在朱见深面前吹起了“枕边风”,说汪直“忠诚可靠,办事利落”。朱见深对万贞儿的话向来是言听计从,没过多久就提拔汪直做了御马监掌印太监。可万贞儿还不满足,她知道,要想牢牢控制朝堂,必须有自己的“情报网”。于是她又撺掇朱见深,让汪直牵头成立了一个新的特务机构——西厂。
这西厂一成立,可把满朝文武吓得不轻。汪直仗着有万贞儿撑腰,权力比东厂还大,不管是朝廷大臣还是地方官员,只要稍微得罪了他,或者被他怀疑“对贵妃不敬”,二话不说就抓人,大牢里一时间塞满了冤魂。有个叫杨继宗的御史,为人正直,看不惯汪直的嚣张气焰,某次朝会后故意不跟汪直打招呼。汪直回去就跟万贞儿告状,说杨继宗“目无贵妃,心怀不轨”。万贞儿当即就火了,逼着朱见深把杨继宗贬到了偏远的浙江做知府。
当时有个叫商辂的老臣,是三朝元老,看着朝堂被万贞儿和她的党羽搅得乌烟瘴气,实在忍不下去了,联合了十几位大臣一起上奏,痛斥汪直“擅权乱政,西厂害民”,还暗指万贞儿“后宫干政,祸乱朝纲”。朱见深看了奏折,心里也犯嘀咕,毕竟商辂是先帝留下的老臣,说话还是有分量的,于是就下令暂时撤销了西厂。
可这道圣旨刚下,万贞儿就找朱见深闹了。她坐在朱见深面前,一边抹眼泪一边说:“皇上是嫌弃臣妾了吗?汪直不过是替臣妾多看着点朝堂,免得有人欺负到咱们头上,如今商辂他们这么弹劾,分明是冲着臣妾来的!”说着说着,还故意提起当年两人在南宫受苦的日子,“想当年咱们在南宫,连口热饭都吃不上,如今日子好了,皇上就不管臣妾的死活了?”
朱见深本就对万贞儿有愧疚,再被她这么一哭二闹,顿时没了主意,赶紧哄着说:“爱妃别生气,朕这就恢复西厂,谁敢再弹劾汪直,朕饶不了他!”没过几天,西厂不仅恢复了,汪直的权力还比以前更大了。商辂见皇上如此昏聩,万贞儿如此霸道,心灰意冷之下,直接递交了辞呈,回乡下养老去了。从此,朝堂上再没人敢跟万贞儿叫板,她成了名副其实的“无冕之后”。
虽说万贞儿在前朝后宫搞出了这么多事,但在朱见深眼里,她始终是那个在南宫陪自己熬过最苦日子的“贞儿姐姐”。不管大臣们怎么弹劾,不管民间怎么议论,他对万贞儿的宠爱,从来没减过半分。
有一次,万贞儿因为一点小事跟朱见深闹别扭,把自己关在宫里不肯见他。朱见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亲自跑到万贞儿宫门口,隔着门哄了整整一个时辰。当时天正下着大雨,朱见深淋得浑身湿透,身边的太监劝他先回去换衣服,他却说:“贞儿不开心,朕怎么能回去呢?”最后还是万贞儿于心不忍,开门把他拉了进去,一边给他擦头发一边骂他“傻皇帝”,可眼里的笑意却藏不住。
还有一回,万贞儿想吃江南的新鲜荔枝。那时候没有冷链运输,荔枝从江南运到北京,路上得走十几天,很容易坏。朱见深为了让万贞儿吃到新鲜的,下了一道圣旨,让江南的官员派快马日夜兼程运送,一路上换了几十匹马,累死了好几个驿卒,才把荔枝准时送到万贞儿面前。有人上奏说此举“劳民伤财”,朱见深却满不在乎:“爱妃高兴,比什么都重要。”
可随着年龄增长,万贞儿的脾气越来越暴躁。她知道自己容颜渐老,害怕朱见深会移情别恋,于是对后宫的管控越发严格。有个姓尚的宫女生得颇有几分姿色,偶然被朱见深看中,临幸了一次。万贞儿知道后,气得浑身发抖,直接让人把尚宫女拉到自己宫里,亲自拿着鞭子抽打,打得尚宫女皮开肉绽,最后还不解气,又让人把她贬到浣衣局做苦役,一辈子不准再靠近朱见深。
朱见深知道这件事后,心里也有些不忍,但他不敢跟万贞儿发脾气,只能偷偷派人给尚宫女送些药品和衣物,算是弥补。可这件事之后,万贞儿的疑心病更重了,宫里的宫女只要稍微长得好看点,都被她打发到了偏僻的宫殿,连朱见深身边的太监,都得是她亲自挑选的“老实人”。
成化二十三年(1487年)正月,万贞儿在宫里散步时,不小心被一个小太监撞到了。她本就身体不好,加上脾气暴躁,当场就气得晕了过去。太医们赶紧过来诊治,可折腾了半天,还是回天乏术。当朱见深赶到时,万贞儿已经没了气息,享年五十八岁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朱见深看着万贞儿的遗体,当场就崩溃了,抱着她的尸体哭了整整一天一夜,嘴里反复念叨着:“贞儿走了,朕活着还有什么意思?”据《明宪宗实录》记载,朱见深在万贞儿死后,“辍朝七日,追谥曰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,葬天寿山”,这待遇,几乎跟皇后没什么两样。
万贞儿死后,朱见深像是丢了魂一样,茶不思饭不想,每天就坐在万贞儿的宫里,看着她生前用过的东西发呆。短短几个月,他就瘦得不成样子,头发也白了大半。同年八月,朱见深在思念中病逝,享年四十一岁。
万贞儿从一个罪臣之女,一步步爬到皇贵妃的位置,凭的不仅仅是朱见深的宠爱,还有她过人的手腕和心机。
《明史》中评价她“机警,善迎帝意,遂谗废皇后吴氏,六宫稀得进御。帝每游幸,必令万氏居前。万氏亦恃宠而骄,中官用事者,悉出其门”,字字句句都在指责她的专横。
可我们也不能忽略,在朱见深最落魄、最无助的时候,是万贞儿陪在他身边,给了他温暖和依靠。
如果没有当年南宫的那段岁月,或许就没有后来对她言听计从的朱见深,也没有她后来的传奇人生。正如明末思想家李贽所说:“宪宗之于万贵妃,亦千古情种也。非万贵妃,宪宗何以成其情?非宪宗,万贵妃何以成其势?”
参考《明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