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昂的炭笔还在地图上点着那条隐秘山路,艾琳已经让人去请伊万。她知道时间不能拖,越早把细节定下来,越能掌握主动。
天刚亮,伊万就到了书房。他没再穿斗篷帽,只披了件灰袍,手里提了个小布袋。坐下后,他从袋子里掏出一张折好的纸,推到桌中央。
“这是我国匠户能出的铁料数量。”他说,“每月三百斤,头一个月可以先给一百五十斤。”
艾琳没动那张纸。她翻开手边的册子,是东岭冶坊昨日送来的报告。上面写着:现有铁料存量仅够维持当前农具产量十二日,若想提升产能,每日至少需新增八十斤粗铁。
她合上册子,看向伊万:“你说的数目不够。”
“我知道你们缺铁。”伊万声音平稳,“但我们也冒风险。多运一斤,暴露的可能就大一分。三百斤已经是极限。”
艾琳摇头:“我们不接受这个量。上次你说粮仓快满了,那就说明你们有余粮可调。既然能存,为什么不能动?”
伊万沉默了一下:“存是存了,可动起来不容易。我们需要回报。”
“所以你想加价?”艾琳问。
“不是加价。”伊万说,“是调整比例。你们用两石粮换一石铁,这样我们可以多出些货。”
屋里的大臣们开始低声议论。财政官皱眉道:“这等于让我们多交一半粮食,不行。”
交通官也开口:“现在百姓口粮紧张,再拿走这么多,怕引发不满。”
艾琳抬手,众人安静。
她盯着伊万:“你昨天还说这是平等合作。今天就要改比例,是不是太急了?”
“形势变了。”伊万说,“封锁还在加严,你们更需要我们。”
艾琳冷笑一声:“可你们也需要出路。你们的陈麦卖不掉会霉变,我们的黑麦却能放三年。谁更急,其实清楚。”
她说完,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新表,铺在桌上。是各地粮仓库存汇总。她指着北境三村那一栏:“这些地方刚经历盐荒,我们才发了救济粮。如果现在再抽走大量细粮去换铁,百姓吃什么?”
伊万看了看那张表,没说话。
艾琳继续:“我们可以按实际到货重量结算。你们送来多少铁,我们就给多少粮。现场称重,当场交接。这样你们不用担心我们少给,我们也不怕你们虚报。”
伊万眉头动了动:“你说的是……动态兑付?”
“对。”艾琳说,“不预估,不赊账,见货给粮。而且只换粗粮——陈米、黑麦、薯干。不提供精磨小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