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7章 破局之策,官盐新规

烛火在密室铜灯里跳了一下,映得墙上的《坤舆万国全图》边缘微微发亮。陈墨指尖划过“庐州”二字,那枚刻着“工”字的铁钉尚新,而旁边一枚小铜片已悄然嵌入,上刻一个“户”字,边缘未打磨,棱角分明。

他手中账册摊开,正是昨夜少年送来的府学残账。编号“叁柒”赫然在目,与三日前盐包暗记如出一辙。苏婉娘立于案侧,指尖轻点纸面:“李记印坊三月来购纸量,是往年的两倍有余,而官府印制盐引仅增一成。”她抬眼,“私盐包皮,八成出自此处。”

楚红袖站在门边,左臂机关微微作响。她未说话,只将一张图纸推至案前——是新式封口铜牌的设计图,可嵌入盐包封口,正面刻户主姓氏首字,背面为序列编号,铜质特制,伪造极难。

“百姓记名购盐,每户每月三斤,后台建册,源头可溯。”陈墨声音平稳,如读账目,“不称户籍,只录购盐之户。官府若问逾权,便答:此非政令,乃商规。”

苏婉娘微怔:“若官署拒发新盐引?”

“我们不等。”陈墨合上账册,起身,“城南、北市、码头,三处盐铺外,立碑。”

三日后清晨,青石碑已在三地竖起。碑文《官盐便民十六条》由匠人精刻,首条赫然:“凭籍购陈氏官盐,童叟无欺;伪盐无记,本坊不认。”末尾附有新规细则:购盐者需登记姓名、户址、保人,换取一枚铜牌,嵌于盐包之上。凡举报无记伪盐者,奖半斤官盐。

石碑未落尘,已有百姓围聚。一名老农蹲在碑前,眯眼费力辨认,忽回头唤道:“阿崽,念!”

少年趋前,逐字读出。老农听完,摸出几枚铜钱:“这盐比仓价少两文,还保真?我村三十户,明日都来记!”

人群骚动。有人掏出纸笔抄录碑文,有人高声问:“我家在城西,可去北市记?”

“三铺皆通。”盐铺伙计高声应答,“记一户,通全城。”

消息如风。当日午时,登记名册已录五千余户。盐包封口处,一枚枚铜牌在日光下泛着青光,像一片片鱼鳞铺展于市井之间。

钦差幕僚是在暮色初降时来的。玄色官袍,腰佩乌木牌,身后两名禁军肃立。他未入铺,只站在碑前,冷冷扫过碑文,又看向铺内忙碌的登记台。

陈墨亲自迎出,奉茶不语。

幕僚将茶盏搁在石桌,声音如刀:“尔等商贾,擅自录民户姓名住址,淆乱户籍,形同谋逆。若三日内撤碑毁册,或可免罪。”

陈墨点头,转身招手。一名账房捧出三物:一册登记名册,厚厚一叠;一筐无记伪盐,灰白结块;一卷黄纸,上满是手印。

“五千三百七十二户,三日所录。”陈墨翻开名册,“皆自愿登记,为辨真伪。伪盐在此,含杂质三成,久食伤肾。此卷,三百七十六户联名,请陈氏保盐不断、不掺、不抬价。”

幕僚脸色微变。

“下官未设户籍。”陈墨语气如常,“只记谁买了盐。若朝廷以为此为罪,那百姓吃假盐、官仓卖高价、私盐横行,又是谁之责?”

幕僚嘴唇微动,终未出声。他拂袖转身,步伐略急。

柳如烟从铺后转出,目光追着那道背影,直至其拐入巷口。她快步上前,在石阶角落拾起半页纸——纸面有墨迹,是钦差手书:“陈氏以盐结民,如握义军。速遏之,否则后患无穷。”纸角,一枚暗纹朱印清晰可见:三皇子府螭龙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