炭黑布条还摊在观测台上,边缘焦卷,字迹粗粝。陈墨盯着那行“你们防得住天上,防不住地下”,指尖在台面轻叩两下,转身走向指挥室深处。
沙盘已重新布设,火器部署区新增三十六个铜钉,代表新造模块化火炮的分布位置。他召来慕容雪、楚红袖、苏婉娘,三人入室时脚步极轻,却各自带着不同的节奏。慕容雪手中捧着一卷竹简,楚红袖左手垂落,右手却稳稳扶着轮椅把手,苏婉娘则将一叠契约文书放在桌角。
“他们想从地下动手。”陈墨开口,声音不高,却压住了室内所有杂音,“那就让他们知道,地基早就铸死了。”
慕容雪展开竹简,三百行细字密布,每一行标注一个组件编号与技术要点。她指尖点在第一条:“炮管螺纹旋向,左旋与右旋差一度,便无法对接火药仓。这不算难,但若拆成三百项,每一项都需独立验证,缺一不可。”
陈墨走近细看。其中一项写着“击发簧片回弹系数”,另一项是“炮尾闭锁环热胀预留值”。这些细节看似琐碎,实则环环相扣。
“拆得越细,仿造者越难拼全。”慕容雪继续道,“哪怕他们拿到整炮,拆开后也会发现,每一块零件都像断了线的机关,动一处,全盘失灵。”
楚红袖接过话:“我已经在所有核心部件内侧刻入陈氏徽记,用的是微雕技法,肉眼难辨。更关键的是——”她从袖中取出一枚铜片,轻轻一掰,内部粉末洒出,瞬间泛起淡紫烟雾,“这是易碎药囊,一旦暴力拆解,紫烟三日内不散,顺着风向能追出百里。”
苏婉娘补充:“四海商行已在十三道设了技政司,专管火器授权。凡要引进者,先签契约,再缴银两,每年还要接受核查。谁敢私造,立刻列入技禁名录,断其铁矿、火药、硫磺供应。”
陈墨点头:“从今天起,火器不是兵器,是规矩。”
他走到墙边,拉开一道暗格,取出三份烫金文书,封皮上印着“技术凭信”四字。这是第一批专利凭证,编号从001到003,分别对应炮管、炮架、击发机构。
“凭信只发原件,不许抄录。每份文书背面有火漆印,一旦拆开重封,印纹即毁。”苏婉娘道,“我们还设了登记簿,所有交易、转让、维修,都要留底备查。”
陈墨将文书放回:“让他们试试看,谁能绕过这套规矩。”
三日后,庐州城外一座废弃山洞被发现。洞内有三门仿制火炮,炮身粗糙,但结构分明是照着缴获的真品复刻。炮口朝外,显然准备试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