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3章 刘备的决断,他选择相信我的“大仁义”

议事厅内,死寂无声。

我那番堪称离经叛道的“大仁义”之说,余音仿佛还未散尽,却已化作一股无形的、沉重如水银的气压,笼罩在每个人的头顶,让人喘不过气。那根在风中摇曳的烛火,终于不堪重负,最后挣扎着跳动了一下,彻底熄灭了。厅内光线骤然一暗,只剩下从窗外透进来的、清冷的月光,将每个人的影子都拉扯得扭曲变形,投射在冰冷的地面上,如同一个个沉默的心魔。

所有的目光,都聚焦在主位之上,那个从始至终承受着最大冲击的人身上。

刘备缓缓地坐了下去,身体的重量仿佛在这一刻增加了千百倍,那张宽厚仁德的脸上,血色褪尽,只剩下月光映出的苍白。他双手交叠,按在膝上,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。

我的话,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,精准地剖开了他用“仁义”二字包裹起来的内心,将那些他刻意回避、却又血淋淋存在的矛盾与挣扎,尽数暴露在了空气之中。

他想起了什么?

是想起了当年在涿县,与兄弟们祭告天地,誓要“上报国家,下安黎庶”的少年意气?那时的“仁义”,是热血,是理想,是黑白分明的画卷。

还是想起了兵败徐州,寄人篱下,在曹操面前如履薄冰,连种菜都要小心翼翼,生怕一个眼神、一句话,就招来杀身之祸的屈辱?那时的“仁义”,是他唯一的护身符,也是一个沉重的枷锁。

他眼前,仿佛闪过无数张脸。

有徐州城外,跪伏于地,将全城身家性命托付于他的百姓,他们的眼神里,是期盼,是信任,是对“安居乐业”最朴素的渴望。

也有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,最终却倒在血泊中的士卒,他们临死前的眼神里,是不甘,是茫然,他们至死都相信,自己是为了主公的“大仁大义”而战。

可自己,真的给他们带来了安宁吗?

自己的“仁义”,让徐州免于吕布的兵戈了吗?没有。

自己的“仁义”,让那些信任他的将士,都活下来了吗?也没有。

他一直以为,自己的“仁义”是一面旗帜,能感召天下人心。可颠沛流离半生,他得到的,更多的是虚名,失去的,却是实实在在的土地、兵马,和一条条鲜活的生命。

他所坚守的道,错了吗?

这个念头像一条毒蛇,猛地钻进他的脑海,让他浑身一颤,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冷汗。不,没有错。匡扶汉室,拯救万民,这怎么会错?

可……若连脚下的百姓都护不住,谈何拯救天下?

我的声音,又在他耳边响起。

“让治下百姓安居乐业,免受战乱之苦,此为大仁!”

“让信任我等的士卒不因我等决策失误而枉死,此为大义!”

这两句话,像两道闪电,劈开了他心中所有的迷雾。他忽然明白了。不是他的道错了,而是他对“道”的理解,太窄了,太轻了。他只看到了“仁义”的光环,却忽略了“仁义”背后,那需要用铁腕、用实力、用鲜血去扞卫的沉重“责任”。

为了一个虚名,而将满城百姓置于险地,这才是最大的不仁不义!

想通了这一层,刘备那双一直纷乱挣扎的眸子里,有什么东西,悄然碎裂,又有什么东西,在废墟之上,重新凝聚。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、属于一方雄主的决绝与锋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