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章 冀州暗涌·世家反扑

后汉异星录 凌阅闻 4187 字 8天前

袁绍大刀阔斧推行度田令,欲丈量河北每一寸沃土。

刘夫人娘家为首的世家巨族立刻反击,贿赂小吏、煽动佃农暴动。

甄宓的太医院竟被污蔑为“淫祠”,险些遭暴民纵火焚毁。

暗箭撕裂深夜的医馆后堂,袁绍攥着那支泛着诡异蓝光的毒箭。

箭尾刻着一行细如蚊足的小字,那是唯有袁氏核心成员才知晓的、他幼时亲手刻在某个胞弟随身佩玉上的花纹——

“屠龙者,亦可为恶龙?”

邺城的春日,本该是漳河解冻,新燕啄泥的温煦光景。可这年春上,仿佛连风里都裹挟着无形的冰碴,刮在脸上隐隐作痛。袁绍(钱广进)坐在他那张宽大得有些空寂的紫檀木书案后,目光沉沉地落在几卷摊开的简牍上。那是他从荆州、益州、甚至江东辗转得来,刘备(陈默)与曹操(林风)领地内关于赋税、民生的简报,字里行间透着一种井井有条的勃勃生机。这种“秩序感”,像一根细针,刺破了袁绍心头那层名为“四世三公”的雍容外衣,裸露出其下属于钱广进的焦躁。

“效率!管理!”这四个字在他脑中无声地咆哮。河北沃野千里,人丁繁盛,冠绝诸侯,然而世家豪强隐匿田亩、荫庇人口,如同盘根错节缠在巨树上的吸血藤蔓,让这棵大树空有庞大躯壳,内里却日益虚弱。丰年尚可维持,若遇灾荒或大战,根基便可能一朝倾塌。他需要确切的数字,需要将每一粒粮食、每一个壮丁都纳入掌控,转化为稳固的战争潜力和源源不断的财政血液。

“传沮授、审配!”袁绍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,打破了书房的宁静。

不多时,冀州幕府最重要的两位谋士——沮授与审配——一前一后步入。沮授身形瘦削,目光锐利如鹰隼,步伐沉稳有力。审配则略显富态,神态从容,眉宇间带着世家子弟特有的矜持。

“主公。”两人躬身行礼。

袁绍没有多余的寒暄,将案头一份墨迹犹新、盖着冀州牧大印的文书往前推了推。“度田令,”他言简意赅,“着即颁行各郡县。三月为期,彻查所有田亩人丁!凡隐匿者,其田亩罚没充公,荫庇之民重归户籍,主家依律严惩!”

“度田令”三个字如同惊雷,在沮授耳中炸响的是除旧布新的号角,而在审配听来,却是大厦将倾的丧钟。

沮授眼中精光暴涨,猛地抬起头,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:“主公英明!此令若行,如刮骨疗毒!河北积弊,沉疴在身,非此雷霆手段不能除!清查田亩,夺回赋税,抑制豪强,方能使民力尽归主公,强兵足食,争雄天下!授,愿为此令先锋,肝脑涂地,在所不辞!”他双手激动地抱拳,骨节因用力而发白,仿佛已迫不及待要挥刀斩向那些盘踞在冀州土地上的毒瘤。

审配的脸上却瞬间失去了血色,精心维持的从容荡然无存。他猛地向前一步,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急切和惶恐:“主公!万万不可!此举,无异于自毁长城啊!”

他几乎是痛心疾首:“河北根基,正在世家!袁氏四世三公,门生故吏遍天下,此皆赖世家倾力拱卫!度田令,清查田亩是假,夺世家之根本是真!主公欲行此令,岂非与整个河北士族为敌?昔日王莽改制,亦因触动豪强,终致天下大乱,身死国灭!前车之鉴,血泪未干!主公三思!”他深深揖下,额头几乎要触碰到冰冷的地砖,姿态谦卑到尘埃里,可话语中的分量却重若千钧,直指袁绍赖以起家的根基。

袁绍(钱广进)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紫檀木光滑的桌面,发出笃笃的轻响。审配的嘶喊带着一种古老而顽固的恐惧,如同千年墓穴里吹出的阴风,试图冻结他刚刚燃起的变革之火。

“根基?”袁绍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,带着现代商人洞察利益本质的锐利,“审正南,你告诉我,什么是根基?是那些躺在田庄里醉生梦死、蛀空钱粮的蠹虫?还是那些把刀把子藏在袖子里,随时等着从我袁本初身上割肉的‘门生故吏’?”

他猛地站起身,高大的身影在书案后投下压迫的阴影,目光如炬,扫过沮授和审配:“曹操在许都,唯才是举,寒门士子如泉涌出!刘备在荆益,兴修水利,推广农器,仓廪渐实!孙权在江东,海船扬帆,夷洲在望!他们在做什么?他们在夯实真正的根基!是能打仗、能种田、能造器械、能生财富的根基!是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数得清的根基!”

他走到沮授面前,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:“公与所言,正是孤意!河北不是袁氏一人的河北,是河北千万生民的河北!度田令,势在必行!孤要的,不是世家虚假的拥戴,是实实在在的粮食、兵源、赋税!是争霸天下的本钱!此令,即日颁发各郡!沮授!”

“属下在!”沮授挺直腰板,声如洪钟。

“由你总揽度田事宜!孤予你临机专断之权,遇阻挠者,无论何人,可先斩后奏!”袁绍眼中寒芒一闪,那是属于乱世霸主、也属于钱广进在商场上斩断对手退路的决绝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“诺!”沮授的回答斩钉截铁。

“审配,”袁绍转向面如死灰的审配,语气不容置喙,“你熟知冀州人情,协助公与,务必使政令通达,安抚地方!孤,要的是结果!”

审配身体微微晃了一下,艰难地咽了口唾沫,喉结滚动,终究还是深深垂首:“属…属下遵命。”两个字,仿佛耗尽了全身力气。

“度田令”如同一块烧红的烙铁,狠狠摁在了冀州看似平静的冰面上。

巨鹿郡,邯鄣县。

初春的土地带着微腥的湿气,刚刚返青的麦苗在旷野上铺开一层薄薄的绿意。这本该是充满希望的时节。但县衙大门外,此刻却被一片沉重的、压抑的灰褐色覆盖了。

数百名衣衫褴褛的佃农聚集在衙门口。他们大多面黄肌瘦,眼神空洞麻木,像一群被驱赶的沉默羔羊。领头的是几个穿着稍好、但同样一脸苦大仇深模样的汉子,正挥舞着胳膊,唾沫横飞地朝着紧闭的县衙大门嘶吼:

“青天大老爷!不给我们活路了啊!”

“度什么田?就是要抢走我们最后一口糊口的薄田啊!”

“没了地,我们吃什么?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去吗?!”

“袁州牧被小人蒙蔽啦!求青天大老爷做主,收回成命啊!”

声音嘶哑,带着浓重的乡音和绝望的哭腔。衙门口的衙役手持水火棍,紧张地排成人墙,脸上同样写满不安和茫然。县令赵德全是个年近五旬的微胖官员,此刻正躲在衙署二层的花窗后,透过缝隙窥视着外面黑压压的人群,额头上冷汗涔涔。他手里紧紧攥着一张质地柔软、散发着淡淡兰草香的素笺,上面只有寥寥几行字:

“民怨如沸,可稍缓图之。汝之家小,吾等自当照拂。”

落款处,是一个极其隐晦的、用朱砂勾勒的鸟雀图案。赵德全认得这图案,那是本郡最大的世家、也是他赵家背后真正靠山——李家的徽记。这张轻飘飘的纸,此刻却比千斤巨石还重,压得他喘不过气。他擦了擦汗,又望了望外面群情激愤的佃农,最终咬了咬牙,对身边的主簿道:

“去…去跟百姓说,度田之事,兹事体大,本官需详加体察民情……暂缓执行!暂缓执行!”

消息如同长了翅膀,飞向周围的田庄。

“听说了吗?邯鄣县老爷顶不住,把度田令停了!”

“真的?俺们这儿呢?能停不?”

“赵老爷那是体恤咱们!可上头催得紧啊……”一个穿着绸布短褂、管事模样的男人,在庄户中间踱着步,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无奈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怂恿,“但也不是没办法!只要大家心齐!闹!闹到官府不敢动手为止!法不责众!州牧大人还能把咱们都砍了?咱们要活命!活命,有错吗?!”他的声音陡然拔高,充满了煽动性。

“对!活命!要活命!”人群中立刻爆发出参差不齐的应和声,那麻木的眼底,被点燃了一丝扭曲的希望和盲从的戾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