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章 高邮风,张士诚

镇江府的灯火,是张士诚眼中拔不掉的刺。

那城临江枕淮,像一枚烧红的铁钉,钉在江淮腹地,更钉在他割据吴地的版图上。

白日里,漕运商船帆影连天,商船桅杆如林,遮断了长江一线的天光;

夜里,城楼上的烽火台燃着不息的篝火,红光映在江面上,似流淌的血,时时刻刻提醒着他。

朱元璋的势力,已如潮水般漫过长江北岸,与他的吴地仅一江之隔。

高邮城,却像是被这乱世遗忘的桃源。

作为张士诚的都城,这座因盐而生的城池,在战火纷飞的元末,透着一种奇异的繁华。

城南的盐市,依旧人声鼎沸,盐商们穿着绫罗绸缎,腰佩玉珏,手指上的金戒指在阳光下晃眼,

他们用银锭,交易着一担担雪白的官盐,算盘珠子噼啪作响,盖过了远处偶尔传来的马蹄声。

和镇江府,金戈铁马,血染江河不同。这里,花团锦绣。好似人间天国。

街头巷尾,酒肆茶楼鳞次栉比,旗幡在暖风里招展,“醉仙居”的幌子上绣着鎏金的酒坛。

二楼雅间里,文人墨客正挥毫泼墨,丝竹之声伴着笑语盈盈,飘出窗棂,与街上小贩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。

江南的文脉,在这里极度繁华。

即使寻常百姓,虽也透着乱世的谨慎,却远没有流离失所的狼狈。

晨起,妇人提着竹篮,去集市买新鲜的鱼虾和蔬菜,鱼虾是刚从京杭大运河里捕捞上来的,还带着江水的腥甜;

蔬菜种在城郭周边的田地里,被守城士兵护得周全,青翠欲滴。

午后,孩童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,手里攥着糖人,笑声清脆,偶尔会跑到城根下,

看守城的士兵换岗,对他们腰间的佩刀露出好奇的神色。

到了傍晚,家家户户炊烟袅袅,饭菜的香气弥漫在街巷里,男人们端着粗瓷碗,蹲在门口一边扒饭,

一边谈论着城里的新鲜事,偶尔提及“朱元璋”或“大元官军”,语气里虽有担忧,

却更多是“天塌下来有张王顶着”的笃定。

城中心的张士诚府邸,更是将这份繁华推向了极致。

府邸占地百亩,朱红大门高达丈余,门楣上悬挂着“周王宫”的鎏金匾额,阳光下熠熠生辉。

门前的石狮子威风凛凛,镇守门庭,出入的仆从皆身着绸缎,腰束玉带,步履轻缓,不敢有半分喧哗。

踏入府中,先是一片开阔的庭院,地面由汉白玉铺就,光洁如镜,倒映着两旁的奇花异草。

庭院中央,一座喷泉汩汩作响,水花溅落在青石上,发出悦耳的声响,水汽氤氲,驱散了江南的暑气。

穿过庭院,便是主殿“承运殿”,殿内梁柱皆由金丝楠木打造,雕刻着精美的龙凤图案,涂金描彩,富丽堂皇。

殿中摆放着一张巨大的紫檀木案几,案几上陈列着玉制的笔洗、砚台,

旁边的博古架上,摆满了从各地搜罗来的奇珍异宝——西域的玛瑙、南海的珍珠、前朝的瓷器,件件价值连城。

张士诚此刻正斜倚在殿内的软榻上,

他身上穿着一件月白色的锦袍,袍角绣着暗金色的祥云纹路,腰间系着一条玉带,

玉带上镶嵌着一块硕大的和田玉,温润通透。

他手中把玩着一颗鸽血红的宝石,宝石在指尖流转,映得他的脸庞添了几分血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