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章不属于故事情节。
谈攻城、武器、盔甲的问题。
不谈主观,纯粹说物理差距。
作者是学历史的,难免下意识忽视个体知识差别,一写到战争战术,就有很多问号,一次性解释。
历史知道‘事’,不研究‘制器’。
下面诉述,不敢说专业,至少能帮一部分读者释疑。
一,弓箭特性
有的史料说,蒙古和后金弓箭,轻易可达百步。
短视频中,蒙古和后金弓箭射程不过二三十步。
相差这么大,谁对谁错呢?
答案是:都对(射法区别)。
抛射、吊射,可达百步。
平射、狙射,不超五十步。
这是真实数据。
茅元仪在武备志中,专门说过后金射法:今奴之射不如西虏(蒙古),大率西虏射两矢才得一耳,盖簇太重,不近不发,发亦迟钝…非五十步不射,盖其习俗,千年不变也。
木箭直射发飘,远击没准头,必须用重力保持箭矢稳定性。
对于明军软弓的射程,记载明确,没有区别,就是五六十步。
吊射、直射区别不大。
一个木弓,一个竹弓。
弓箭的材质,为何会造成射程和射法如此大的差别呢。
有个专业词,叫挠度。
体育比赛,标枪、射箭的时候,若镜头从后面或侧面跟随,能看到标枪、箭矢屁股在空中急速抖动来保持平衡(尾旋)。
竹箭可以抖,木箭没得抖。
纪效新书中说箭矢轨迹,木箭看中部,长箭(竹)看尾部,就是这个原因。
蒙古与后金的弓,材质是桑木、槐木、柘木、桦木与牛角制作的复合弓。
这种弓拉力大,弓弦行程短,箭矢出弦初速高,所以射程远,箭矢先借弹力克服重力上升,然后又借重力下降,造成杀伤。
若是平射,无法借用重力保持平衡,五十步以上,箭矢横滚,直接给对手送箭。
注意,这是直射最大有效射程,战场对杀,女真经常在二十步左右才开弓。
明朝的弓,无论是小稍弓、开元弓或者步兵用的重弓,都是竹身。
容易拉开,又叫软弓(软≠弱)。
明弓射程,不如秦汉唐宋。
木弓在明初沦为礼器,到中后期,长梢弓也退出明军装备。
物理特性、生产资料、战法、兵制等诸多因素决定,并非劣势。
1、竹箭圆头,省工省料,行程长,拉距大,箭矢初速低,决定它射程不会太远。
但常规箭矢的穿甲能力是木弓的3-5倍。
原因就是刚才那个词,挠度,类似现在的尾翼稳定穿甲弹。
木弓穿甲,需要更大更长的重箭,比明军的重,菱形箭头,更废铁料。
为了防止草原骑兵吊射的优势,车营是明军标配。
骑射若没有数量,完全是糟蹋。
骑兵若冲击营阵,必定被更多的明弓直瞄。
射程差别战时就抵消了。
对射不落下风。
2、箭矢区别。
材质原因,木箭必须有尾羽,竹箭并非必须。
风羽箭,宋朝的发明,明军的长箭。
就是在本该尾羽的部位开两道对称凹槽,借用涡流来保持旋转稳定。
效果取决于材质,竹箭有挠度,效果明显,木箭差别不大,且需要更长开槽。
风羽就是无羽,成本优势很大。
明军精锐的弓箭手(骑射)初期会装备尾羽箭,中后期就很少了。
天启二年,后金开始炼铁,换装铁甲后,明军穿甲优势下降,辽西很吃亏,天启四年,孙承宗曾令茅元仪和孙元化制作过穿甲重箭,靡费巨大,效果不好,射程太近。
崇祯元年,袁崇焕不死心,又令孙元化制作了一批,结果还是糟蹋。
弓箭物理能力就决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