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炼抽调了三十名体力较好的战兵和所有空闲劳力,由石柱带队,前往乱石谷建立矿场。工具是简陋的镐头、锤子和撬棍。安全?只能靠经验和运气。第一天就有人被塌落的石块砸伤了脚,但这并未阻止众人的热情。一筐筐粗糙的矿石,被肩挑背扛,沿着崎岖的山路运回黑风山。
冶炼是更大的难题。现有的小坩埚和皮囊风箱,根本不足以处理大量的矿石。我根据墨羽提供的那份水力鼓风炉草图,结合有限的材料,开始了艰难的“山寨”复制。
我们在靠近水源的山谷里选址,用石块和黏土垒砌炉体。没有合适的水车,就用巨大的木轮代替,利用水流冲击带动。齿轮传动机构更是简陋到极致,全靠木匠的巧手和反复调试。失败了一次又一次,木轮崩裂,齿轮卡死,炉膛漏水……
每一次失败都消耗着宝贵的人力和物资,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。连石柱都私下问我:“风哥,这玩意儿……真能成吗?弟兄们都快累趴下了。”
我看着眼前这个又一次因为调试传动机构而搞得满身油污、眼中布满血丝的汉子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柱子,相信我。只要成了,我们就能自己炼出最好的铁,造出更多的铳,让所有人都不敢再小瞧咱们撼山营!”
或许是这份执着感染了大家,抱怨声渐渐少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服输的劲头。韩墨和徐渊也时常来到工地,韩墨凭借博闻强识,对一些结构提出了改进意见,徐渊则用他老道的经验,指点着如何加固基础。
半个月后,在一个天色阴沉的下午,经过最后一次检查和加固,这座粗糙无比的水力鼓风炉,终于要第一次点火试运行了。
所有人都聚集在河谷边,屏息凝神。炉膛里堆满了木炭和砸碎的矿石。我深吸一口气,亲自点燃了引火的干草。
火焰升腾,舔舐着木炭。负责摇动辅助手柄的几名壮汉开始发力,巨大的木轮在溪流的冲击下,发出嘎吱嘎吱的呻吟声,缓缓转动起来。通过那套简陋的齿轮和连杆,力量被传递到皮囊风箱上。
“呼……呼……”
风箱开始艰难地、一顿一顿地鼓风。起初风力微弱,火焰只是稍微旺盛了一些。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