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章 东方绞肉场

1937年8月的上海,黄浦江面的晨雾还未散尽,就被一阵刺耳的汽笛声撕裂。

何大清驾驶歼十摧毁日军三大机场的余威尚在,日军对上海市区的轰炸频率明显降低,市民们刚从防空洞里探出头,试图呼吸一口安稳的空气,黄浦江下游的天际线处,却突然出现了密密麻麻的黑点。

那是日军的运输船队,正载着源源不断的陆军,朝着上海滩驶来。

从吴淞口到川沙河口,十余艘日军运输舰在巡洋舰、驱逐舰的护航下,缓缓停靠在滩头。

舰艏的舱门打开,折叠式登陆艇像蝗虫般涌向岸边,每艘登陆艇上都载满了身着土黄色军装的日军士兵,他们背着三八式步枪,腰间挂着刺刀,眼神里满是凶悍。

滩头的日军工兵迅速架设浮桥,重型登陆艇则直接冲上海滩,将九七式坦克、九二式重机枪等重武器卸到岸边,履带碾过沙滩的声音,像沉闷的鼓点,敲在每一个中国守军的心上。

这是日军的“上海派遣军”第二批增兵,由第3师团、第11师团组成,共约4万人,配备坦克40余辆、重炮30余门。

此前,日军虽已在上海投入第101师团、第9师团,但在张治中将军率领的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下,始终无法突破防线。

如今,随着何大清重创日军空军,日军大本营立刻调整策略,暂缓空中轰炸,转而从朝鲜、中国东北调集陆军,试图以“海陆协同”的战术,从滩头撕开缺口,一举占领上海。

“日军登陆了!快隐蔽!”吴淞口防线的中国守军嘶吼着,架起捷克式轻机枪,朝着涌来的日军开火。

子弹在滩头激起沙尘,日军士兵纷纷卧倒,依托登陆艇和坦克掩护,开始反击。九七式坦克的主炮朝着中国守军的碉堡开火,混凝土碉堡瞬间被炸开一个大洞,里面的守军来不及撤退,就被浓烟吞噬。

日军重机枪则架在沙丘上,形成密集的火力网,压制着中国守军的射击,后续的日军士兵则趁着火力间隙,像潮水般涌向防线,滩头的血水很快染红了海水,与黄色的沙滩混在一起,变成了令人窒息的赭红色。

在江湾、庙行一线,中国军队第88师、第87师的将士们正与日军展开拉锯战。

战士们躲在临时挖掘的战壕里,用步枪、手榴弹对抗日军的坦克和重炮。

20岁的士兵李明握着一把老旧的汉阳造,枪管已经打热,他的身边,战友的尸体还保持着射击的姿势,鲜血顺着战壕的泥土流到他的裤脚。“兄弟们,守住!不能让鬼子过去!”排长嘶吼着,拿起一颗手榴弹,拉开引线,朝着冲过来的日军扔去,爆炸声响起,几个日军士兵倒在战壕前,可更多的日军又涌了上来。

中国守军的装备与日军相差悬殊——日军有坦克掩护、重炮支援,而中国军队的反坦克武器只有少量的炸药包、集束手榴弹,往往需要士兵抱着炸药包,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日军坦克,与敌人同归于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