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1章 汉江拉锯

1951年3月初的汉城,汉江冰面开始消融,浑浊的江水裹挟着碎冰,在寒风中奔涌。

美军“联合国军”总司令李奇微站在汉城总统府的地图前,手指重重戳在“白云山-汉江”一线——第一防线失守的消息像一盆冷水,浇灭了他此前“速胜”的幻想。

参谋们正紧张汇报:“志愿军已推进至汉江南岸,38军、40军及113师形成钳形攻势,距离汉城仅15公里!”

“立刻调整战略!”李奇微猛地攥紧拳头,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严厉,“放弃外围零散阵地,集中所有兵力,依托汉江构建‘环形防御圈’!让第1骑兵师守汉江大桥,第24师加固南岸高地工事,空军每小时出动一批次,轰炸志愿军补给线!告诉所有部队,汉江是汉城的最后屏障,丢了汉江,就丢了汉城!”

短短三天,美军就在汉江南岸筑起了一道“钢铁防线”——汉江大桥两侧,沙袋堆成的碉堡密密麻麻,每50米就有一挺重机枪,桥墩下埋满了反坦克地雷。

南岸的斧山、马鞍山等高地,被改造成“堡垒群”,美军士兵在山体里挖了多层坑道,配备迫击炮和火焰喷射器,甚至在高地顶端架设了“双联装高射炮”,既能防空,又能平射压制地面部队。

更狠的是美军的“火力绞杀”战术:白天,B-29轰炸机群贴着江面飞行,对志愿军阵地展开地毯式轰炸,炸弹落在江水里,掀起数米高的水花。

傍晚,美军装甲连会沿着江岸巡逻,坦克炮对着南岸的树林盲目射击,试图阻止志愿军隐蔽集结;夜里,照明弹每隔十分钟就会升空,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昼,让志愿军的夜袭难以展开。

负责防守斧山高地的美军少校约翰,站在坑道里,看着外面被炸毁的树林,嘴角勾起一丝冷笑。

他对着对讲机狂妄宣称:“中国人想跨过汉江?除非他们能飞过我的炮火!这里的工事,能顶住十次冲锋!”

志愿军总部的作战会议上,彭总指着地图上的汉江防线,对各军将领说:“美军想靠汉江拖垮我们,我们就偏要打破这道‘铁圈’!113师熟悉山地作战,负责主攻斧山高地——这是美军防御的‘七寸’,拿下斧山,就能撕开他们的环形防御!”

何大清接到命令时,正带着113师在汉江南岸的树林里隐蔽。

他看着远处斧山高地上闪烁的照明弹,心里已有了计划:“美军工事虽硬,但他们怕夜战、怕近战。咱们分三步走:第一步,派侦察队摸清坑道入口;第二步,夜里用炸药包炸塌坑道出口,断他们的退路;第三步,主力从两侧迂回,配合38军的佯攻,一举拿下高地!”

当天夜里,侦察连战士小张带着两名队员,贴着江面匍匐前进。冰冷的江水浸透了棉衣,冻得他们牙齿打颤,却不敢发出一点声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