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军校的盛夏,林木葱郁,蝉鸣阵阵却丝毫不扰校园里的沉静。
这所承载着国防现代化希望的学府,青砖黛瓦的教学楼前,身着统一军装的学员们步履沉稳,清晨的操练声、课堂上的研讨声,交织成专属军人的奋进旋律。
何大清身着学员服,身姿挺拔如松,与一众来自全军各地的优秀将领并肩,褪去了华北军区总司令的光环,只以一名普通学员的身份,沉心投入到每日的学习中。
何大清始终保持着军人雷厉风行的作息,天未亮便已出现在训练场,与年轻学员一同进行体能训练、战术推演。
年近四十的他(虽肉身定格二十余岁,心境却历经沙场淬炼),耐力与爆发力丝毫不逊年轻人,甚至因见神不坏的境界,对动作要领的领悟、战术节奏的把控更胜一筹。
每次战术模拟演练,他总能结合朝鲜战场的实战经验,提出独到的见解,常常引得教员点头称赞,学员们也纷纷围拢过来请教。
课堂上,他更是专注得令人敬佩。木质课桌前,他端坐如钟,笔记本上字迹工整,密密麻麻记录着现代军事理论、诸兵种协同作战、国防工业与战争的关联等核心知识点。
从《孙子兵法》的现代解读到西方军事战略的案例分析,从常规战争的战术革新到核威慑下的国防布局,每一门课程他都深耕细研。
遇到不懂的地方,他从不碍于身份,课后主动找到教员探讨,有时甚至会带着问题查阅军校图书馆的珍藏资料,常常一看就是大半天。
“何大清同志身上,最难得的是‘归零心态’。”授课的李教员在私下里对同事说,“他明明有丰富的实战经验,却依旧像个求知若渴的年轻人,这种劲头,值得所有学员学习。”
何大清心里清楚,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不能只靠过往的战功,必须紧跟时代步伐,将实战经验与现代军事理论深度融合,才能带出适应未来战争的精锐之师。
这既是他来军校深造的初衷,也是对华北军区数千名战士的责任。
除了必修课程,他还主动选修了“军事后勤管理”“现代化装备应用”等拓展课程。
每次上课前,他都会提前预习;课后,他会结合华北军区的实际情况,撰写学习心得,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部队建设中。
在一次关于“特种兵战术”的专题讲座上,他听得格外认真,笔记记得尤为详细,脑海里已然开始构思华北军区特种部队的组建框架。
学习之余,何大清从未忽略过农场与牧场的经营。
得益于见神不坏境界带来的高效精力,他总能在完成军校学习任务后,抽出固定时间查看农场商城的状态。
如今,他的农场已悄然升级至100级,牧场也达到了75级。
100级的农场早已不是最初的小地块,而是一片规模化、自动化的高产区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