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6年5月,北平的空气里已弥漫着躁动不安的气息。
街头巷尾渐渐贴满了醒目的标语,高音喇叭里循环播放着激昂的口号,时代的浪潮裹挟着狂热与动荡,悄然席卷了各行各业。
红星轧钢厂作为重点工业单位,自然也未能置身事外,厂里的氛围一天天变得微妙起来,人心浮动,暗流涌动。
谁也没想到,这场风暴最先改写的,是轧钢厂的权力格局。
李怀德早已嗅到了时代的风向。
作为副厂长,他不像杨厂长那般执着于攀附上级、经营表面关系,而是早早地开始布局。
他主动贴近职工群体,时常扎进车间和工人们聊天,倾听他们对厂里管理的不满。
对于食堂这类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部门,更是不遗余力地支持何雨柱,不仅批准了徒弟们练手的食材申请,还在职工大会上多次表扬食堂的伙食改善,赢得了不少人心。
他深知,特殊时期的权力,往往源于群众的支持。
杨厂长之前擅自替何雨柱答应给王部长上门做饭的事,早已在职工间传开,大家私下里都觉得杨厂长“官本位”思想重,不把普通干部和工人放在眼里。
李怀德恰好抓住了这一点,暗地里引导舆论,既不直接攻击杨厂长,却总能在恰当的时机“点到为止”,让大家的不满情绪慢慢发酵。
随着局势升温,厂里成立革命委员会的消息正式传来。
李怀德动作迅速,联合了厂里几位早就对杨厂长不满的中层干部,又凭借之前积累的群众基础,顺利当选为轧钢厂革委会主任。
就职那天,厂里召开了全院职工大会,操场上插满了红旗,李怀德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,站在主席台上,声音洪亮地发表讲话:“我们要打破旧的官僚作风,一切为了工人阶级,一切为了生产!”
台下掌声雷动,不少职工觉得,李怀德或许能给轧钢厂带来不一样的改变。
何雨柱站在人群里,看着台上的李怀德,心里五味杂陈。
他知道李怀德当初拉拢自己有几分功利心,但不可否认,李怀德确实比杨厂长更懂体恤下属。
他私下跟何雨阳念叨:“李厂长这步棋走得稳,杨厂长这次怕是悬了。”何雨阳只是淡淡提醒:“柱子,不管谁掌权,你都只管做好自己的事,少掺和这些是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