嬴政眼中精光爆射!糊名!誊录!锁院!这些措施才是保证“公平”二字的铁腕!
唯有如此,才能让天下寒士相信这条上升通道的真实性!
才能将选官之权真正收归中央!
他对设计出这套制度的宋代君臣,竟生出一丝佩服之意。
李斯则在心中飞速计算实施成本:需要多少官吏参与?需要多大的场地?需要制定多么繁琐细致的流程规章?这简直是一个庞大无比的系统工程!
但其带来的政治收益——天下英才尽入彀中、皇权极度强化、社会流动性增加、统治基础扩大——相比之下,这些成本似乎又变得可以接受了。
而且,似乎可以从小规模试点开始……
“考试内容在宋朝也有变化。”赵天成继续道,“北宋前期沿袭唐朝,考诗赋、帖经、墨义、策论等。后来王安石变法,认为诗赋浮华,无补于世,于是改革科举,罢诗赋、帖经、墨义,专以经义,阐释经书义理、策论。就是时政策问取士。目的是选拔通晓经术、明达世务的人才。虽然王安石变法后来失败了,但他对科举内容的改革影响深远。后来虽然诗赋有时恢复,但经义和策论的地位再也动摇不了,成为考试的核心。”
扶苏又默默记住了一个名字!
王安石变法!
此时在扶苏的心中,只要是涉及这个宋朝的人物,绝对不简单!
“至于考试用的教材,主要就是儒家经典。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这‘五经’是根本。后来朱熹等人把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这四本书特别拎出来,做了详细注解,称为‘四书’,其地位甚至超过了五经,成为科举考试的终极标准答案来源。考生答题不能随便发挥,必须严格遵循‘朱子’等大儒的注解,这叫‘代圣人立言’。”
“到了明清,科举制度就彻底僵化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