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是什么意思?”赵天成自问自答。
“‘持盈者与天’——在顺境时要懂得顺应天道,不骄不躁。越国当时是逆境,这点用不上。‘定倾者与人’——在国家危难时,要懂得利用人事,包括外交、谋略,甚至……忍辱负重。勾践去吴国为奴,就是极致的人事运用,目的是麻痹夫差,换取生存和发展的时间。”
“‘节事者与地’——就是要根据客观条件来制定政策,积蓄力量。”
“你看,这是一个完整的、动态的复兴路线图。”赵天成强调。
“不是一成不变的死计划,而是根据吴越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,不断调整策略。当吴国强大时,隐忍蛰伏,发展生产,甚至进献美女以惑其心志。当吴国北上争霸、内部空虚时,果断抓住时机,一举灭吴。这种对时机的把握,堪称精准!”
嬴政微微眯起眼睛。
他横扫六合,何尝不是一种大规模的动态博弈?
只是他更多依靠的是绝对的实力碾压。范蠡这种在绝对劣势下,通过策略、忍耐和时机选择实现翻盘的过程,无疑更具借鉴意义,尤其是在未来可能面对复杂外部环境时。
“更体现范蠡系统思维的,是他对勾践性格的分析和自身的抉择。”
赵天成语气带着一丝感慨。
“他看出勾践‘可与同患,难与处安’,能共苦不能同甘。所以在灭吴之后,功成名就之时,他选择了急流勇退,悄然离去。这叫‘识人性,明进退’。他不仅算计敌人,也算计盟友,甚至算计自己的君主,一切都是为了在复杂的政治生态中保全自己,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。这套‘风险控制’意识,可不是每个功臣都有的。”
扶苏听到这里,心中凛然。
他自幼接受的教育是忠君爱国,死而后已。
范蠡这种带有“算计”性质的功成身退,无疑冲击着他的价值观,但也让他隐隐感觉到一种现实政治的冷酷与智慧。
“再说他离开越国之后,三次聚财,三散家财,成为名传后世的‘陶朱公’。”赵天成笑道,“这更是将他那套方法论用到了商业上。他的经济思想,核心是‘积着之理’和‘与时逐而不责于人’。”
“ ‘积着之理’就是囤积货物的道理。他讲究‘贵出如粪土,贱取如珠玉’。”赵天成详细解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