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章 以身证道

这次召袁谭回京,就是想以作战不利为由,斥责袁谭,同时敲打越来越贪得无厌的豫州豪强,让他们有所收敛,不要觊觎庐江、九江的土地,更不要和朝廷讨价还价。

朝廷给豫州的已经很多了。

对袁谭本人,他虽然觉得失望,却没有想置他于死地的意思。毕竟是嫡长子,这些年也算尽心尽力,如果因为一点过错就大加惩处,有违儒门父子相处之道,会让其他的儿子心中不安。

因此,他没有急着召袁谭进宫,而是先召见了荀谌。

荀谌身为吴相,有辅佐袁谭的义务。如今袁谭作战无功,吴相自然要承担责任。不过考虑到之前和荀谌之间的芥蒂,以及荀谌本人的性格,袁绍召见他之前,还是先和郭图商量了一下。

郭图是汝颍人在朝中的代表,处理荀谌之前,先和郭图商量一下,不仅是对郭图本人的尊重,更是对汝颍人的尊重。

面对袁绍的垂询,郭图表现得非常配合。袁谭作战不力,荀谌辅佐不当,理应处理。他已经和荀谌见过面,荀谌本人也清楚这一点,不会有什么意见。

袁绍放了心,随即召荀谌进宫。

为了表示亲近,袁绍特意在偏殿接见荀谌,也没有穿朝服,而是和以前一样,穿着儒衫,不戴冠,头上只有一方幅巾,看起来不像是君臣讨论政务,而是坐而论道的好友。

两人一开始谈得还算顺利,东拉西扯的说了一些淮南的风土人情,甚至说到了荀彧在辽东的事,感慨荀氏子弟多俊杰,而且德才兼备,忠孝两全。

话说到这个份上,荀谌随即起身请罪,表示东南作战不利都是自己的责任,与袁谭无关。袁谭的那封上书也是自己的意见,甚至连文书都是自己起草的,只是由袁谭抄写了一遍而已。

袁绍很满意,安慰了荀谌几句,表示虽然战事不顺利,但你们的态度还是好的,我也愿意给你们将功折罪的机会。你说说看,如何才能夺取濡须口,赶走周瑜,甚至平定江东?

荀谌随即提了一个建议,陛下可御驾亲征,并调燕王助阵。

袁绍一下子没听明白,问荀谌,为何要调燕王助阵?

荀谌一本正经的说道,周瑜虽然赶不上曹操,但长江天险胜于黄河,更非官渡水可比。濡须口看似一座城,其实是以长江为护城河的坚城。当初陛下与曹操对峙半年,最后还是因为燕王凑巧斩杀了曹操才取胜。如今想夺濡须口,仅靠兵精粮足也是不够的,还需要一点运气,而燕王就是陛下的运气,调他来助阵,陛下才有可能拿下濡须口,进兵江东。

荀谌话音未落,袁绍就沉下了脸,死死的盯着荀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