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1章 地球盖亚假说

1. 数据挖掘与模型构建(立即开始): 利用“启明星”号与基金会的数据库,重新分析地球全球尺度的时间序列数据——包括气候变化、洋流运动、地震火山活动、生物迁徙、甚至人类社会的经济周期和情绪波动(通过社交媒体大数据)——寻找其中是否存在超越随机性和已知因果律的、跨维度的协同模式或信息结构。这可以在航程中由AI和顾渊远程进行。

2. 设计非侵入性探测方案(同步进行): 由王大锤牵头,设计一套旨在探测“行星意识场”的间接方法。例如,利用升级后的意识感应器,尝试在地球轨道或特定生态热点区域,探测是否存在与生命活动大规模同步相关的、异常的意识频谱信号。或者,寻找地球生态系统中,是否存在类似“星门之种”那样的、可能与“盖亚意识”相关的、古老的意识节点或“能量穴位”。

3. 寻找与木星任务的结合点: “我们对木星意识的探测,本身就可以作为对‘盖亚假说’的间接验证。”南曦指出,“木星是一个没有(我们所知)固体表面的气态巨行星,其意识如果存在,必然更加依赖于其流体动力学和电磁场。研究木星意识的运作模式,将为我们理解一个非碳基、非固体行星的意识模型提供极端样本,这反过来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地球这种‘岩石-水体-生物圈’复合系统的意识可能以何种形式存在。”

这个思路将木星任务和“盖亚假说”验证联系了起来,赋予了木星探索更深一层的意义。

四、 重新定义家园与文明的根基

当讨论暂告一段落,木星那巨大的身影已经占据了几乎整个前向视野时,团队中的每一个人,看待地球——那个遥远的、蔚蓝色的家园——的心情,都已经截然不同。

它不再仅仅是一颗孕育了人类的岩石行星。

它可能是一个活着的、呼吸着的、拥有自己古老意志和深沉梦境的巨大生命体。

人类文明,或许只是这个巨大生命体表面,一片短暂而绚烂的“意识苔藓”,或者一个高度特化、暂时“离线”的“器官”。

这种认知,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感,以及对自身文明根基的深刻反思。如果“盖亚”存在,那么人类对地球的掠夺、污染和破坏,是否不仅仅是在毁灭自己的生存环境,更是在伤害甚至……激怒一个沉睡的、宏伟的母体意识?

“地球盖亚假说”的重新提出和深化,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的进展,更是一次哲学和伦理上的巨大冲击。它迫使人类必须以全新的视角,来审视自己与孕育了他们的星球之间的关系。

“启明星”号继续向着木星靠近,带着对金星盟友的悲伤记忆,带着对“收割者”的警惕,带着“意识频谱”的理论武装,也带着一个关于家园本身的、刚刚被郑重提出的、亟待验证的宏大猜想。

前方的木星,是验证他们理论的试炼场,也可能蕴藏着通往理解地球、理解自身、乃至理解整个太阳系意识网络的关键钥匙。而身后那颗蓝色的星球,则在新的认知框架下,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、充满生命力的神秘色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