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3章 “心灵同步”协议

· 稳定性:意识聚焦状态的持续时间波动。

· 信噪比:代表核心意图的神经信号强度与背景神经活动强度的比值。

· 谐波关联:个体意识活动与“共鸣基频”的匹配度。

这套新的评估体系,使得“意识相干性”从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,变成了一个拥有多个维度的、可测量、可优化的科学指标。

新的“心灵同步”协议2.0版,其核心哲学从“对抗与统一”转变为“理解、接纳与共鸣”。它不再试图制造一模一样的意识复制体,而是致力于培育一个多样化的意识生态系统,其中每一个独特的个体,都能通过深层的调谐,为整体的和谐共振贡献自己独特而协调的“音色”。

章末段落:

当南曦将新协议的核心框架展示给林登和王大锤时,他们都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变化。这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升级,而是一次对人类意识协同模式的认知革命。

“这需要时间,”南曦坦言,“志愿者们需要重新学习,这比之前的训练更挑战他们的内在觉察力和同理心。”

“但我们有时间吗?”王大锤问出了关键问题。

林登沉吟片刻:“我们制造时间。小型验证实验必须成功,而成功的基础,就是这套新协议能否在短期内,在一个小群体中展现出显着优于第一次实验的‘纯度’和‘效应强度’。这是我们重铸信心的唯一途径。”

新的训练即刻在精选的百人预备队中展开。这一次,目标不再是简单的“产生影响”,而是“以更优雅、更强大的方式产生影响”。团队的信心,与这百名志愿者在新协议下的成长,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