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9章 现实的波动

第二次全球冥想结束后的第37秒,林登指挥中心那如同神启般的数据流刚刚停止刷新,死寂尚未被欢呼完全打破,一阵尖锐、却不属于任何常规警报的嗡鸣声,从辅助监控台响起。

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。那是连接着全球数千个“环境背景监测站”的数据终端。这些站点原本是为了监测“播撒者”活动或实验可能引发的宏观物理异常而设立,分布从深海沟壑到珠峰之巅,从赤道雨林到极地冰盖,监测着极其细微的地壳应力、背景辐射、大气离子浓度乃至局部引力常数。

此刻,这些分布在全球各处的传感器,正以近乎疯狂的速度传回数据。屏幕上,代表不同参数的光曲线不再是平稳的基线,而是变成了剧烈跳动的、仿佛癫痫发作般的锯齿波!

“报告!全球……全球范围出现异常物理读数!”监控员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,“地壳微震频率异常升高,超出背景值百分之五百!范艾伦带高能粒子流出现不明扰动!全球大气电离层……出现同步闪烁!”

这些效应极其微弱,远未达到能引发地震或干扰通讯的程度,但其全球同步性和与冥想时间的精确吻合性,排除了任何自然现象的可能。它们就像是巨石投入池塘后,在岸边感受到的细微震动,是那股庞大意识力量在更宏大尺度上引发的、不可避免的“回声”。

科学圣殿的崩塌

“黎明”行动的数据和这份全球环境异常报告,被林登以无可辩驳的形式,同时提交给了联合国安理会、全球顶尖科学机构以及此前质疑声最强烈的范·德·维尔夫博士等人。

这一次,回应不再是嘲讽或质疑,而是一种近乎崩溃的沉默,随后是科学界有史以来最剧烈的地震。

范·德·维尔夫博士在收到完整数据包后的第十二小时,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。他的学生们听到里面传来压抑的、仿佛野兽受伤般的呜咽,以及书籍和模型被扫落在地的碎裂声。这位一生致力于扞卫客观实在论的老人,其毕生信仰的基石在铁一般的数据面前,轰然倒塌。他没有发布任何新的评论,三天后,他因“健康原因”无限期暂停了所有公开活动。

权威期刊《自然》与《科学》在经历内部激烈的争论后,几乎同时以特刊形式,刊登了由南曦、王大锤等人联合署名的、关于第二次全球冥想的完整报告(隐去了部分核心技术细节和志愿者信息)。文章标题前所未有的直白:《集体意识作为可观测物理量:对量子现实架构的定向干预实验》。

文章发表的瞬间,全球互联网几乎为之瘫痪。物理学、哲学、神经科学……几乎所有学科的论坛和聊天群组都被海量的信息淹没。争论依然存在,但性质已然改变——从“是否可能”转向了“如何理解”以及“意味着什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