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盖亚网络”的构想引发的全球性狂热与恐惧,如同一场席卷一切的思想海啸,其浪峰之高,甚至暂时遮蔽了“现实扭曲者”和“意识犯罪”带来的阴霾。然而,在这片喧嚣的舆论场中心,南曦——这位亲手撬动了意识力量杠杆的科学家——内心却充满了与外界激情截然相反的、日益沉重的忧虑。她的担忧,并非源于对技术本身的恐惧,而是源于对人性、对文明驾驭这种力量之成熟度的深刻怀疑。
盛宴中的孤独预警者
在GCEPC的一次内部战略会议上,当各方代表为“盖亚网络”的利弊争得面红耳赤时,南曦保持了她一贯的冷静,直到林登点名要求她发表看法。
她没有直接评论“盖亚网络”,而是调出了一系列数据图表,投射在会议室中央的全息影像上。这些图表并非高深的物理公式,而是人类社会学的数据:历史上重大技术突破(从火药、蒸汽机到核能、互联网)与其引发的社会动荡、战争、环境破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;全球范围内“意识鸿沟”指数与基尼系数的同步攀升曲线;“心盾”2.0发售首周,全球暴力犯罪率与金融欺诈案的短暂下降,紧随其后的却是针对无法负担者的新型勒索案件的抬头。
“诸位,”南曦的声音平静,却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,剖开了繁华的表象,“我们正在重复历史,而且是以加速的方式。我们沉醉于新发现的力量,急于建造通往星空的巴别塔,却忽略了脚下地基的裂痕。”
她环视众人,目光中带着一丝罕见的疲惫与锐利:“意识力量,就其本质而言,是一种放大器。它放大了我们协同创造的能力,也必然放大我们固有的冲突、不平等和贪婪。我们解决了量子层面的不确定性,却可能在社会层面制造出更巨大、更致命的混沌。”
核能的幽灵:历史的教训
南曦将她最深的忧虑,在一个私下与林登、王大锤和顾渊(远程)的核心会议上,和盘托出。
“林登理事长,大锤,顾渊……我不知道你们是否和我有同样的感觉,”她少有地流露出情绪,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,“我时常感到,我们此刻的处境,与二十世纪中叶那些率先分裂原子的科学家们,何其相似。”
她描绘了一幅令人不安的对比图景:
· 最初的纯真:就像爱因斯坦写下E=mc2时,主要出于对宇宙奥秘的探索,他们最初进行“观测者效应”实验,也是为了验证一个疯狂的科学猜想,理解宇宙的本质。
· 力量的显现: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们见证了 Trinity 核试验那毁天灭地的光芒,而他们,则在“现实之镜”上看到了意识扭转现实的数据,在“宁静之泉”中见证了加速愈合的奇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