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体不自觉地向前微倾,语气也带上了几分急切:
“哦?陈家主有何良策,但说无妨!”
陈长河随即提出,愿“借”粮给县衙以解燃眉之急,
并组织人手协助维持治安、安置流民。
作为交换,希望县衙能出具公文,
准许陈家招募流民,在城外龙江沿岸的官属荒地上进行垦殖。
唐知县闻言,几乎未作犹豫便应承下来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这几件事本就在他权责之内,且能立刻缓解他的压力。
他当即唤来仅有的几个亲信书吏,
现场撰写公文、加盖印信,并主动免除五年税赋。
“陈家主雪中送炭,此情本官铭记。”
唐知县盖好大印,将公文亲手交给陈长河。
与此同时,地门关帅帐内,
陈飞则向韩平禀报了县城情况及与唐知县的“交易”构想。
“大帅,此举一石三鸟。
既可稳定镇北县,避免流民生乱波及关隘;
又能借官府之名,合法获得大量劳力用于垦荒与工坊;
更重要的是,能将路甲等将士合理安置在县城要冲,成为我军耳目与屏障。”
韩平与诸葛明对视一眼,皆看到对方眼中的赞许。
“准!”韩平大手一挥,“诸葛明,即刻调拨三千石军粮,‘归还’陈家前期部分借粮。”
诸葛明立即领会其中深意:“大帅英明。
如此一来,便是陈家动用自家存粮赈济灾民,任谁也挑不出错处。”
“不过...”韩平看向陈飞,目光如炬,“这三千石粮食,你打算如何运作?”
“首批一千石用于开设粥棚,稳住流民性命。
剩余两千石作为,招募青壮修筑水渠、开垦荒地。
虽然今秋难有收成,但可抢种一季冬麦,并利用今冬明春大举兴修水利。
待来年开春,这些新垦的良田,便能成为我军稳固的粮仓。”
“好!”韩平击节赞叹,“就依此计。
记住,所有粮款仍从售卖妖兽材料的收益中支取,账目务必清晰。”
当陈飞押送着第一批粮车返回镇北县城时,
陈长河也带着正式公文回到陈府。
父子二人脸色沉重,一场救援,就此展开。
第035章 救治流民
晨光初露,十余口大锅在官道旁依次排开,米香随着蒸腾的热气弥漫开来。
饥肠辘辘的流民们眼巴巴地望着粥棚,却在陈府护卫肃立的身影前不敢上前。
陈云扶着母亲王氏缓步登上临时搭建的木台。
母女二人皆着素净棉布衣裙,发间只别着一支木钗,却自有一股令人心折的端庄气度。
陈府义粥的旗帜在秋风中猎猎作响,格外醒目。
诸位乡亲,陈云声音清越,
陈家在此设棚施粥,但凡愿意自食其力者,皆可领一碗稠粥充饥!
话音未落,一个膀大腰圆的汉子猛地推开身前老妇,挤到最前:
让开!老子饿了两天了!
护卫眼神一凛,正要动作。
却见陈云不慌不忙地示意家丁抬出一块木牌,上面明明白白写着施粥规矩:
凡领粥者须登记姓名籍贯,青壮需参与修筑工事,妇孺老弱也要做些缝补、拾柴的轻活。
偷奸耍滑、滋事扰民者,永不再施。
喝碗粥还要干活?那汉子顿时嚷嚷起来。
陈云不急不恼:这位大哥问得好。
我陈家开仓放粮,救的是愿意自食其力之人,而非养懒汉。
人群中议论纷纷,多数流民连连称是,几个本想浑水摸鱼的也讪讪低头。
那汉子面子挂不住,竟要掀翻粥锅,却被护卫迅疾制住,痛得跪地求饶。
还有谁觉得陈家的规矩不合理?陈云目光扫过全场。
见无人应答,她提高声音:既如此,愿意遵守规矩的,现在开始登记领粥!
秩序很快建立起来。
当热腾腾的米粥盛入碗中,许多流民忍不住泪流满面。
王氏亲自为老弱妇孺盛粥,温言安慰。
一个瘦弱小女孩怯生生问:夫人,我能做什么活吗?
陈云弯下腰柔声道:好孩子,帮娘亲照顾好弟弟妹妹就是最好的活了。
这温馨一幕却被不速之客打破。
县丞的远房侄子李彪带着一伙人气势汹汹而来:
哟,陈府好大的排场!私设粥棚,收买民心,眼里还有王法吗?
李公子何出此言?
陈云不动声色地亮出唐知县公文,陈家施粥,既为赈济灾民,也为县衙分忧。
就算有公文,粥棚也该由县衙来管!李彪强词夺理,
谁知道你们粥里掺了什么?吃出人命谁负责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