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章 四面烽火

寒甲御天 小思邈 1710 字 3天前

镇北城破,王勐殉国的噩耗,如同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,引发了一场席卷整个大梁帝国的恐怖连锁反应。周边虎视眈眈的群狼,嗅到了这头垂死巨象散发出的衰弱气息,几乎在同一时间,亮出了獠牙,从四面八方扑咬上来。

首先发难的是东部的邻国——燕。燕国地处海滨,民风彪悍,骑兵精锐,历代燕王皆怀问鼎中原之志。此前碍于大梁国力强盛,北疆稳固,一直隐忍不发。如今见大梁北门洞开,中枢混乱,岂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良机?

燕国以“狩边”为名,集结二十万精锐,由其太子慕容英亲自统帅,悍然越过边界,直扑大梁东部重镇——楚州。

楚州,乃东部屏障,素有“江淮锁钥”之称。若能攻克楚州,燕军便可沿运河南下,威胁帝国财赋重地江淮,亦可西进,直逼帝都侧翼!燕军攻势迅猛,其“铁浮屠”重甲骑兵如山崩海啸,楚州外围据点纷纷失守,守军退守孤城,烽火昼夜不息。

八百里加急军报飞入京都,朝堂再次震动。

“陛下!燕贼背信弃义,落井下石!楚州若失,江淮不保,帝国腹地将直面兵锋!”兵部尚书声音颤抖,充满了绝望。

皇帝面无人色,瘫坐在龙椅上。他能派谁去?北疆需要大将,西陲需要宿将,京都需要重兵护卫……朝中能征善战、又可堪信任的将领,已然捉襟见肘。

最终,在无人可用的窘境下,承平帝只得启用了一位年轻气盛、出身将门但缺乏独当一面经验的将领——镇东侯世子李云霄,命其率十万京师左武卫,紧急东进,阻击燕军。

此任命一出,朝野哗然。大皇子一党质疑李云霄能力,认为这是四皇子为了培植自身势力(李云霄家族与四皇子有旧)而冒险;四皇子一党则竭力担保,称“乱世当用奇才”。又是一番争吵,贻误了不知多少战机。

年轻的李云霄怀揣着建功立业的雄心与忐忑,带着十万并非绝对精锐、且仓促集结的军队,奔赴楚州战场。他们将要面对的,是久经沙场、志在必得的燕国太子和二十万虎狼之师。胜负之数,悬于一线。

仿佛是与东方约好一般,帝国的西陲,也燃起了狼烟。

广袤的西域,原本臣服于大梁的诸多小国,在强大的戎族南侵的“示范”效应下,在一些野心勃勃的大国(如龟兹、疏勒)的串联下,组成了联军,号称三十万(实际约十五万),浩浩荡荡东进,攻击大梁西部最重要的战略支点——贺州。

贺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,是丝绸之路的咽喉,也是阻挡高原和沙漠势力东进的关键。一旦贺州失守,西域联军便可长驱直入,威胁关中平原,甚至截断帝国与西北的联系。

然而,由于朝廷长期将战略重心置于北疆,西陲防务日渐松弛。贺州守军兵力不足,装备老旧,面对西域联军的突然袭击,措手不及。联军中混杂着轻骑兵、骆驼兵以及善于攻城的步兵,战术灵活多变。贺州外围防线迅速被突破,数个重要军镇失守,通往关中的大门被砸开了一道缝隙。

军报传入京都,带来的已是贺州部分沦陷、守将求援的噩耗。

承平帝和满朝文武,此刻已然麻木。北疆、东方、西方……帝国的血液正从多个伤口同时喷涌。

“陛下……朝廷……已无兵可派了啊!”户部尚书老泪纵横,国库早已空空如也,连京营的粮饷都快发不出了。

最终,朝廷只能下达一道苍白无力的命令:命贺州邻近的连州、肃州等地方镇守使“相机行事,竭力自守,并伺机支援贺州”。这无异于将西陲的命运,交给了地方军阀和运气。这些地方镇守使,是否会真心救援?还是会拥兵自重,坐观成败?一切都是未知数。贺州乃至整个西陲,已然糜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