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5章 城楼夜话

寒甲御天 小思邈 2203 字 4天前

“分封制,看似能屏藩皇室,稳固边疆,然则血缘淡薄,不过数代,必生嫌隙。诸侯坐拥土地、人口、军队,野心滋生,尾大不掉,迟早必然会出现天下动荡!周室衰微,八百年战乱,根源何在?汉初七国之乱,晋有八王之祸,前车之鉴,历历在目!唯有郡县制,中央集权,政令统一,方能最大程度避免内耗,凝聚国力,应对四方之敌,保天下长治久安!”

他看向萧凡,目光灼灼:“老臣当年支持陛下(指萧衍)登基,亦是看他有加强中央集权之志。只可惜……他后来走了歪路,猜忌成性,任用私人,以致朝纲败坏,国力日衰,反酿成大祸。”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痛惜。

“所以,”萧凡接口道,他似乎有些明白了,“当你发现,旧帝已不可挽回,而朕……这个最大的藩王,反而成了唯一能拯救这个国家,并且……有可能实现你郡县制理想的人时,你的立场,就自然转变了?”

陈相坦然点头:“不错。四皇子景禹殿下,虽仁厚有德,然魄力不足,且重伤难愈,非拨乱反正之主。他在弥留之际,曾对老臣言,‘萧凡为君,必能带领大梁走向新的高度’。老臣深以为然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陛下在京都血战中展现的能力、魄力与担当,在朝堂之上碾压旧势力的智慧与力量,尤其是……您并未因旧怨而大肆清洗,反而以‘稳定’为重,安抚百官,既往不咎……这一切,都让老臣看到,您并非一个只知揽权、割据一方的普通藩王。您心中有天下,有苍生,更有实现这天下安定、苍生富足的能力与格局!”

“形势而已。”陈相最后总结道,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沉稳,“当削弱藩王有利于天下稳定时,老臣便削弱藩王;当支持一位有能力、有担当的新皇,更有利于天下稳定,并能推行老臣毕生所愿的郡县制时,老臣便支持新皇。你我的目标,在此时此地,已然一致。那么,老臣支持你,又有什么奇怪的呢?”

萧凡默然良久。陈相的逻辑清晰而冰冷,完全摒弃了个人好恶,纯粹从国家利益和政治理念出发。这是一种极致理性,甚至可以说冷酷的忠诚,但恰恰是这种忠诚,在关键时刻,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。

“朕,明白了。”萧凡缓缓点头,对这位老臣,有了更深的认识。这不是一个可以单纯用“忠奸”来定义的人,他是一个有着自己坚定政治理想,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,包括背负“背叛”骂名的……复杂的士大夫。

夜风更凉了些,吹动城头旗帜,发出猎猎声响。

沉默了片刻,萧凡忽然转过头,目光如电,紧紧盯住陈相,问出了一个埋藏在他心底最深处的疑问,一个关乎他此次“名正言顺”登基最核心的法理基础的问题。

“陈相,”他的声音压低了些,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认真,“当日你在朝堂之上,公之于众的百年秘辛……告诉我,我真的是萧风烈的嫡系后裔?太祖嫡长房萧风烈的后代?!那个本该继承皇位,却主动让贤,最终后代被不断打压、边缘化的悲情血脉直系?”

这个问题,远比之前的权谋探讨,更触及根本。这关乎他的出身,他的血脉,他此刻坐在(即将坐上)这个位置的“天命所归”是否真实。

萧风烈,大梁太祖,开国雄主。传闻其嫡长子英年早逝,或因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,最终将皇位传给了弟弟一系,也就是萧衍他们的祖先。而萧风烈的嫡系后裔,则在漫长的岁月中,逐渐凋零,被刻意打压,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,只留下一些似是而非的传说。

陈相对上萧凡那锐利如鹰隼的目光,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,仿佛早已料到会有此一问。他没有立刻回答,昏黄的灯光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,让他显得愈发高深莫测。

他缓缓踱开两步,手扶着冰冷的雉堞,望向皇城深处,那片象征着萧氏皇权传承的、供奉着列祖列宗的太庙方向。

良久,他才收回目光,重新看向萧凡,没有直接回答,反而抛出了一个反问:

“陛下,”他的声音平静无波,“这……现在还重要吗?”

萧凡瞳孔微不可察地缩了一下。

陈相缓缓说道,语气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沧桑:“所谓百年秘辛,所谓血脉传承,说到底,不过是一个‘说法’,一个‘由头’。它是一面旗帜,可以用来凝聚人心;它是一柄利器,可以用来攻击对手;它更是一层……最华丽、最无可指摘的外衣,可以用来遮盖权力交替过程中,所有不那么光彩的、血淋淋的现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