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7章 新官上任,旧臣不服

杨昭站在兵部尚书的官署内,宽敞的厅堂空旷而沉寂。这里曾是无数军国大事的决策之地,如今由他掌管。从一个被家族边缘化的“废物”少爷,到如今位列九卿,手握兵权的朝廷重臣,这转变不过一年有余。

他负手而立,思绪流转。北境大捷只是一个开始,大乾王朝的积弊并非一场胜仗就能根除。国库空虚、民生凋敝、官僚腐化,这些才是深藏的顽疾。既然身居高位,便要着手改变。

“侯爷。”苏墨的声音从身后传来。

杨昭回转身,苏墨手里拿着几份公文。

“这些是各部送来的军务奏报,还有一些是关于北境都督府的事务。”苏墨将公文放在桌上,“另外,今日早朝,陛下提及了军制改革一事。”

杨昭拿起一份奏报,翻阅起来。边境虽胜,但军队的整体素质和后勤保障依旧是短板。他打算从军事改革入手,逐步渗透到其他领域。

“苏先生,你将兵部和北境都督府所有关于军备、粮草、兵员的数据整理出来。”杨昭吩咐,“越详细越好,我要知道每一分钱花在哪里,每一个士兵的状况如何。”

苏墨应声。他清楚杨昭的行事风格,凡事必求数据支撑。

正午时分,几位兵部郎中和主事前来拜见新任尚书。他们都是在兵部浸淫多年的老吏,资历深厚,关系盘根错节。

“下官等拜见杨尚书。”几人拱手行礼,语气客气,但目光中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。他们对这位年轻得过分的尚书,心中多有不服。

“诸位请坐。”杨昭抬手示意,“本官初来乍到,往后兵部事务,还需仰仗各位。”

一番寒暄后,杨昭提及了军制改革的设想。

“北境大捷固然可喜,但也暴露出我大乾军队的诸多问题。”杨昭平静地说,“本官以为,需从兵源选拔、训练方式、兵器制造、后勤补给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。”

他话音刚落,一名姓赵的郎中便轻咳一声,出言道:“杨尚书所言甚是。只是军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,历来谨慎。我大乾军制沿袭百年,自有其章法。贸然大改,恐生乱象。”

另一名主事也附和:“赵郎中所言极是。且军队将领多为世袭,世代相传,若骤然改变,恐怕会引起军中将士的不满。”

杨昭听着他们的顾虑,心中了然。这些老臣并非不懂改革的必要,而是惧怕改革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和传统观念。

“本官并非要全盘否定前人章法。”杨昭语气依旧平稳,“只是时代变迁,战法更新,若墨守成规,迟早要吃亏。北境一战,新式火器和练兵之法已初显成效,这便是最好的证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