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次下探前,Shirley杨翻出了一些特殊装备:一个老式的可燃气体检测仪,几盒化学试纸,还有几个手动采气袋。这些80年代的设备看起来简陋,但在极端环境下往往比精密仪器可靠。
“下面空气成分异常。”她解释道,“臭氧味、金属味、还有偶尔的芳香烃味...必须系统检测。”
王胖子不以为然:“杨参谋,您这老古董能测出啥?还不如带只好鼻子下去!”
但胡八一支持这个决定:“安全第一。未知环境可能存在有毒气体或缺氧区域。”
下降过程已经轻车熟路。到达平台后,Shirley杨立即开始工作。她先使用可燃气体检测仪——一个带长长吸气管的金属盒子,需要手动挤压气囊抽气。
“可燃气体...零。”她读出指针示数,“但灵敏度可能不够。”
接着用化学试纸测试。她将不同试纸暴露在空气中,观察颜色变化。
“氧化性气体...阴性。”
“一氧化碳...阴性。”
“硫化氢...阴性。”
但一张检测有机蒸汽的试纸慢慢变成了淡紫色。
“有挥发性有机物!”她惊讶道,“浓度不高,但存在!”
秦娟用现代仪器对比检测:“苯系物!甲苯和二甲苯!怎么会出现在这里?”
这两种化合物常见于工业溶剂,不该出现在古老的地下结构中。
更奇怪的发现来自手动采气袋。Shirley杨在不同位置采集空气样本,带回地面分析后发现:不同区域的空气成分居然不同!
“平台区氧气含量22%,甬道入口21%,符号密集区19%!”秦娟难以置信,“像是...有分区换气系统?”
最惊人的发现在那个圆形洞室附近。那里的空气样本中含有微量...氦-3?这种稀有同位素通常只存在于月球土壤或核实验中!
“不可能!”秦娟反复检测,“仪器故障?或者是...污染?”
但多个样本结果一致。更诡异的是,这些空气中的氦-3浓度还在变化,像是...有规律的波动?
“像是...呼吸节律?”Shirley杨猜测,“某种循环交换?”
他们决定进行实时监测。在甬道中设置几个监测点,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