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25章 支援边关

车队在星夜下悄然驶出兵械院,马蹄包裹棉布,车轮缠上草绳,尽可能减少声响,如同暗夜中流动的一道铁流,直奔北方而去。

送走车队,叶明并未回府休息,反而转身又回到了格物组的工棚。

边关的危机感,让他对技术突破的渴望更加迫切。

工棚内,宋应文和几个骨干正围着那台粗糙的“标定式千分比较仪”记录数据,见叶明进来,连忙行礼。

“大人,您来得正好。”宋应文脸上带着兴奋之色,“我们按您说的‘杠杆放大’思路,尝试做了几个微型齿轮和刀口支点的雏形,虽然还很粗糙,但放大效果确实显着!只是…这磨损也太快了,测量几次就失了准头。”

叶明拿起一个用精钢手工磨制、只有米粒大小的扇形齿轮雏形,在灯下仔细观察,边缘果然已经有了细微的磨损痕迹。

材料的耐磨性、加工的精度,依旧是最大的瓶颈。

“思路是对的,但材料和处理工艺必须跟上。”叶明放下齿轮,“金相坊那边,对惊雷铁的淬火、回火工艺掌握得如何了?”

“已有小成。”宋应文答道,“不同含碳量的惊雷铁,经过不同温度的淬火和回火,能获得不同的硬度和韧性组合。”

“我们已经初步总结出一些规律,记录在《金相册》里了。或许…可以用高碳惊雷铁,淬火后得到极高的硬度,再来制作这些微型齿轮和刀口?”

“可以尝试。但极硬则脆,容易崩口,需要找到硬度和韧性的最佳平衡点。”叶明点头,“这件事,金相坊和你们格物组要紧密合作。”

“不仅要测宏观的强度韧性,还要开始研究‘耐磨性’!设计一种实验,让两块不同处理工艺的金属相互摩擦,测量磨损量!”

他又想起一事:“还有,光学方面也不能放下。我让你们磨制的凸透镜,进度如何?能否将微小的物体放大,看得更清晰?”

另一个匠人连忙取来几片用水晶和琉璃磨制的透镜:“大人您看,目前只能放大十倍左右,再大就模糊不清了,而且畸变严重。”

叶明拿起透镜,对着灯光看了看,又试着叠加了两片,视野顿时变得更加模糊。

“色差和球差的问题…需要计算透镜的曲率,甚至用不同材质的透镜组合来校正…这需要极高的数学和光学知识。”他叹了口气,知道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。

“一步一步来吧。”叶明放下透镜,“当前重点,还是杠杆比较仪。集中力量,先解决刀口支点和微型齿轮的材料和加工问题。需要什么材料,直接去库房支取,就说是我特批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