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褶皱里的回声
异常的数据流
2147年的新上海,悬浮在黄浦江上空的全息广告牌正循环播放着“时空稳定协议”的宣传短片。量子物理学家沈砚站在科学院顶楼的观测台,指尖划过虚拟屏幕上跳动的红色数据流——这是近一个月来第17次捕捉到的时空涟漪,源头指向城郊那片废弃的旧时代造船厂。
“沈博士,波动频率又升高了。”助手小林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,“刚才的检测显示,涟漪中心出现了0.3秒的时间停滞,这违反了《时空管理条例》第7条。”
沈砚调出造船厂的三维模型,这座建于21世纪初的工业遗址,如今被一道无形的能量场笼罩。三年前,这里的量子对撞实验意外引发时空褶皱,此后便被列为禁区。但近几周,能量场的强度突然增强,甚至开始吞噬周围的时间碎片。
“准备探测舱,我要进去看看。”沈砚摘下手腕上的时空锚——这是每个时空研究者的标配,能在时间紊乱时锚定自身坐标。
小林突然拦住她:“上周派去的无人机没有回来,监测仪只传回一段杂音,像是……有人在唱歌。”
沈砚的目光落在屏幕角落的频谱图上,那串不规则的声波曲线,竟与她童年时外婆唱过的童谣旋律高度吻合。外婆去世前曾说,她的祖父是造船厂的工程师,1943年在一次意外中消失,只留下一只刻着星图的黄铜怀表。
“必须去。”沈砚握紧口袋里的怀表,金属外壳的纹路硌着掌心,“那不是杂音,是时空褶皱里的回声。”
褶皱中的造船厂
探测舱穿过能量场时,沈砚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,仿佛有无数根无形的线在拉扯她的神经。当视野恢复清晰,废弃的造船厂竟呈现出诡异的叠加态——锈蚀的起重机旁,隐约能看到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在搬运钢材;破碎的玻璃窗上,映出21世纪初的蓝天白云;而地面的裂缝里,渗出泛着幽蓝的量子液,像一汪汪凝固的星空。
“时间在这里变成了褶皱。”沈砚启动探测仪,屏幕上的时间轴呈现出扭曲的螺旋状,“1943年、2023年、2147年……三个时代的片段被强行叠在了一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