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后每年的上元节,荐福寺与西明寺同时点亮千盏灯。李象站在荐福寺的译经堂前,看百姓们举着花灯从朱雀大街涌来,孩子们绕着老槐树追逐,笑声混着钟声漫过长安城的夜空。义净捧着新译好的《心经》走来,月光落在经卷上,像一层薄薄的银霜。
“殿下,”义净合十,“两寺译经已逾百卷,皆赖圣恩。”
李象望着远处西明寺的灯火,那里的藏经阁正亮着一盏孤灯,想必是僧人们在连夜抄写经文。他忽然想起幼时,祖父李世民曾指着长安城的地图说:“寺观不在多,能安民心便好。”此刻的长安,梵音与市井声交织,香火与炊烟共升,或许正是祖父与祖母期盼的太平景象。
一阵风过,荐福寺的铜铃轻响,西明寺的钟声遥遥应和。李象低头看向掌心,不知何时沾上了一点墨痕,像颗小小的星子。他知道,这些寺宇不只是祈福的场所,更是时光的容器——装着李世民的雄才,长孙皇后的慈悲,李承乾的期许,还有他自己,对这片土地最深的温柔。
那日,李象在荐福寺译经堂校完最后一卷经文,已是暮色四合。寺僧送来晚斋,他却望着窗外发呆——今日是长孙皇后的忌辰,往年此时,他总会随父亲李承乾去感业寺上香,今年却因两寺事务繁忙耽搁了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“殿下,西明寺遣人送来了这个。”小沙弥捧着个紫檀木盒进来,盒上雕着缠枝莲纹,正是他眼熟的样式。打开一看,里面竟是一卷手抄的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,字迹娟秀温润,末尾题着“长孙氏沐手敬书”。
“这是……”李象指尖轻触纸面,墨迹虽已陈旧,却仍能看出落笔时的虔诚。
“是西明寺的老僧送来的,”小沙弥解释,“说这是当年皇后娘娘常读的经卷,近日整理藏经阁时寻到,知殿下念及皇后,特送来供奉。”
李象将经卷贴近胸口,忽然想起小时候,祖母常抱着他在偏殿抄经,阳光透过窗纱落在她银簪上,碎成点点金光。那时她总说:“佛在心中,不在寺宇。建寺不是为了求佛庇佑,是为了让赶路的人有处歇脚,让心乱的人有处安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