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安的秋意漫过麟德殿的飞檐时,一队身着五彩襕衫的倭人正捧着乐器,小心翼翼地穿过朱漆回廊。为首的乐师安倍清和怀里抱着一张七弦琴,琴身是用琉球产的紫檀木所制,琴弦却来自蜀地的蚕丝——这是他特意为大唐天子准备的“合璧琴”,取“海东与中原相融”之意。
“安倍大人,前面就是麟德殿了。”引路的大唐内侍低声提醒,语气里带着几分好奇,“听说你们的《兰陵王》舞,是照着咱们大唐的旧谱改的?”
安倍清和躬身应道:“正是。当年遣唐使带回《兰陵王入阵曲》的残谱,我等揣摩三年,融入了倭国的‘兰陵踊’,既保留了大唐的雄浑,又添了几分海东的灵动,还请陛下与诸位大人指点。”
今日是中大兄天皇特意遣乐师团入唐的日子。自从平定内乱、得大唐册封后,倭国对大唐的朝贡越发用心,除了硫磺、木材,更想在文化上拉近与大唐的距离。中臣藤原献策:“音乐通心,若能让大唐天子爱上倭国乐舞,比送十船贡品更管用。”于是,精选了三十名乐师,耗时半年排练,带着改良后的乐舞奔赴长安。
麟德殿内早已宾朋满座。李承乾端坐御座,两侧是文武百官,阶下还坐着新罗、百济、吐蕃等国的使者。殿中央铺着西域进贡的波斯地毯,四角燃着南海的龙涎香,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桂花酒气,一派盛世气象。
“陛下,倭国乐师团已在殿外候旨。”内侍总管轻声禀报。
李承乾放下酒杯,笑道:“宣他们进来。朕倒要看看,这海东的乐舞,能跳出什么新意。”
随着一声“宣倭国乐师进殿”,安倍清和带着乐师们鱼贯而入,对着御座行三跪九叩之礼。他们的动作虽略显生涩,却比三年前的倭国使者标准了许多——这是在奈良的“唐礼学堂”练了三个月的成果。
“安倍清和,”李承乾的目光落在他怀里的七弦琴上,“听说你们带来了改良的《兰陵王》?”
“正是,臣等愿为陛下献丑。”安倍清和起身,打了个手势。十名舞姬立刻褪去外衫,露出里面绣着金纹的紫袍,腰间悬着木质假面,正是模仿大唐兰陵王的形象。
鼓声骤然响起,先是大唐的羯鼓,接着混入倭国的“太鼓”,两种鼓点一急一缓,竟奇异地融合在一起。舞姬们踏着鼓点旋转,假面后的眼神时而凌厉如战场,时而柔和如月光——她们将大唐的剑舞与倭国的“踊”结合,既有“入阵破敌”的雄浑,又有“凯旋归乡”的灵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