琉球首里城的春日,一间新落成的瓦房前挤满了求医的百姓。屋檐下悬着块木匾,上书“惠民药局”四个汉字,是李县令亲笔题写的。药局里,大唐太医署派来的医官孙黎正为一个咳嗽不止的孩童诊脉,指尖搭在孩子细弱的手腕上,眉头微蹙。
“这孩子肺里有痰湿,得用化痰的草药。”孙思邈放下手,对身旁的琉球医者阿竹说,“你去后院采些‘海蓬子’来,就是叶片肥厚、长在盐碱地的那种,熬汤时加三片生姜,每日一剂,三日后便会好转。”
阿竹愣了愣,挠着头道:“孙大夫,那东西我们叫‘盐蒿子’,向来只当柴烧,还能治病?”
孙黎笑了:“万物皆可入药,关键在用法。这海蓬子能清热化痰,对海边的风寒咳嗽最管用,比你们用的鱼胆偏方稳妥得多。”
阿竹将信将疑地去了,很快捧着一把翠绿的海蓬子回来。孙黎亲自指导他清洗、切段,又嘱咐孩童的母亲:“药汤要温着喝,喝完盖被出点汗,切记不可吃生冷海鱼。”
母亲连连点头,捧着药包千恩万谢地离去。围观的百姓见状,纷纷往前涌,七嘴八舌地诉说病症——有渔民得了风湿,关节肿得像馒头;有妇人产后腹痛,被巫医说是“撞了海鬼”;还有老人常年咳喘,吃了无数草药都不见好。
孙黎一一应着,从药箱里取出银针、草药,有条不紊地诊治。他带来的医官团队有五人,分坐于药局的长案后,有的针灸,有的配药,有的讲解药理,药碾子研磨草药的沙沙声、孩童喝药的哭闹声、医者的叮嘱声交织在一起,竟比市集还热闹。
大唐向琉球派遣医官,源于李县令的一封奏报。去年冬天,琉球爆发风寒,百姓们多依赖巫医跳神、涂抹鱼血治病,死亡率极高。李县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上奏长安:“琉球缺医少药,百姓畏疾如畏虎,恳请陛下派良医前来,传医术,救民生。”
李承乾见奏报后,当即命太医署选五名经验丰富的医官,携带药材、针灸器具和医书,赴琉球设立药局。临行前,他特意嘱咐孙黎:“不只要治病,更要教出琉球自己的医者,编出适合当地的药书,让他们能世代受益。”
孙黎等人抵达琉球后,先在首里城开设“惠民药局”,宣布“诊病免费,草药只收成本”,第一天就接诊了两百余人。他们发现,琉球的常见病多与海洋有关——渔民易得风湿、咳喘,妇人因生产卫生条件差易得产后病,孩童则常因误食海物中毒。
针对这些病症,孙黎决定“就地取材”。他带着阿竹等几个略懂草药的琉球人,走遍山南的海滩、山北的密林,辨认可入药的植物:海边的紫菜能治甲状腺肿大,山涧的石韦能利尿通淋,就连渔民晒鱼干用的盐,也能配着艾草热敷治风湿。
“孙大夫,这‘海蛇藤’有毒,我们从不碰它。”阿竹指着一种缠绕在礁石上的藤蔓,上面结着紫黑色的果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