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月后,巡讲队离开北方时,当地的试验田已冒出嫩绿的秧苗。百姓们拉着他们的手,依依不舍地说:“多谢你们带来的好种子、好技术!等秋收了,俺们一定把最好的新米送到平阳府!”
巡讲队的第二站是南方的洪涝地区。这里雨水充沛,却时常遭遇洪水,庄稼经常被淹,百姓们苦不堪言。姜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,选择推广耐涝的“高产粟”,并指导百姓们在田埂上搭建防洪堤,在农田里挖排水渠。
“这高产粟耐涝性强,就算被水淹了三天,只要及时排水,还能继续生长。”姜伯站在刚播种的农田里,对百姓们说,“咱们再在田埂外搭一道矮堤,洪水来了能挡一挡;田里挖几条排水渠,积水能尽快排出去,这样就能减少损失。”
钱掌柜则改良了当地的插秧机,在底部加装了防滑轮,就算在泥泞的田里也能灵活移动;同时,他还教百姓们制作“水上育苗床”——用竹子搭建浮床,在上面培育秧苗,就算遇到洪水,秧苗也不会被冲走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陈文瀚也特意从平阳府赶来,带来了江南水勇——他们擅长水利工程,能帮助百姓们修建更坚固的防洪堤与排水渠。“南方的水利条件好,只要做好防洪排水,再种上耐涝的秘种,定能实现丰收。”陈文瀚与当地官员商议,“以后咱们还可以在这里建一座农艺分学院,让更多的百姓能学到种植技术。”
巡讲队在南方忙碌了两个月,看着试验田的高产粟渐渐抽穗,百姓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当地官员握着姜伯的手,感激地说:“以前百姓们总说‘靠天吃饭’,现在有了你们的技术与种子,咱们终于能‘靠技术吃饭’了!你们真是百姓的再生父母啊!”
巡讲队的最后一站是西域的绿洲地区。这里昼夜温差大,适合种植瓜果,却缺乏粮食作物。姜伯根据当地的气候,选择推广“耐寒麦”,并指导百姓们利用绿洲的水源,搭建滴灌系统。
“这耐寒麦耐旱耐寒,昼夜温差大反而能让麦粒更饱满,口感更好。”姜伯对西域的百姓说,“咱们用滴灌系统,把水精准地送到麦根,既节省水源,又能让麦子长得好。等麦子熟了,咱们再种上瓜果,一年两熟,日子定能越过越红火。”
伊思玛仪也特意从平阳府赶来,带来了西域商队的驼队——他们负责将秘种与农具运送到各个绿洲,还为巡讲队提供食宿与翻译。“以前西域的百姓多靠游牧为生,粮食一直不够吃。”伊思玛仪笑着说,“现在有了耐寒麦,再加上你们的技术,西域的百姓也能吃上自己种的粮食了!”
巡讲队在西域待了一个月,看着耐寒麦在绿洲里扎根生长,心中满是欣慰。当他们准备返回平阳府时,西域的百姓们送来大批的瓜果与皮毛,非要让他们带上:“这些都是俺们的一点心意,感谢你们带来的好种子、好技术!以后平阳府有需要,俺们西域商队随叫随到!”